名人足跡人文

人物篇|成立中央書局者,何許人也?

文/謝平平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後,台灣因為茶葉、甘蔗等改善經濟,抗日活動也幾乎消失,日本對台灣採取「言論寬鬆、文化同化」政策,促使台灣知識份子警覺,改以教育、推動本土文化為反抗手段,此時也是台灣民族運動風起雲湧的年代。畫家兼藝評家謝里法所著《紫色大稻埕》即以此時發光發熱的藝術家為發展脈絡。

1926 年,本業為醫師的蔣渭水在台北成立「文化書局」,1927 年,中央書局也在台中開幕,成為台灣當年的二大書局,二相比較,中央書局的規模、影響力都更大。

蔣渭水在台北成立「文化書局」,隔年,中央書局也在台中開幕,成為台灣當年的二大書局。(攝影:謝平平)
蔣渭水在台北成立「文化書局」,隔年,中央書局也在台中開幕,成為台灣當年的二大書局。(攝影:謝平平)

中央書局的推動者為台灣文化協會中部成員,來自鹿港、大甲、大雅、龍井等地,其中,「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1881-1956)不但是台灣民族運動推動者,更是藝文活動的支持者;他也資助青年才俊、藝術家赴日留學,打開眼界,包括中央書局創辦人莊垂勝、秘書葉榮鐘等,都為台灣這波文化啟蒙帶來重要影響。

樂天市場 國際通運

由莊垂勝發起的構想

1924 年,國民政府準備北伐,而莊垂勝(鹿港人,1897-1962)在明治大學畢業後,轉往韓國、北京、上海等地方遊歷,返台後,亟思創辦文化沙龍,作爲眾人交換資訊、承傳文化的活動場所。

當時許多文人都將手稿交由中央書局出版。(攝影:謝平平)
當時許多文人都將手稿交由中央書局出版。(攝影:謝平平)

莊垂勝邏輯思考清楚,能言善道,是台灣文化協會的重要人物,他的構想受到林獻堂、大雅望族張濬哲、現代文學之父賴和的讚賞。

1925 年,「台灣文化協會」中部成員林獻堂、張濬哲、陳炘、莊垂勝等人,先成立「中央俱樂部」,並計劃成立書局、飯店、餐廳等,一切蓄勢待發。

望族名流大力支持

1926 年,透過望族名流如霧峰林家、大雅張家,募到四萬圓資本,中央書局在 1927 年順利開幕。

中央書局重新開幕,也出版新書《青春的年代。浪漫的力量》。(攝影:謝平平)
中央書局重新開幕,也出版新書《青春的年代。浪漫的力量》。(攝影:謝平平)

由張濬哲擔任董事長,莊垂勝擔任專務董事,在殖民政府監管下,莊垂勝遠赴上海、日本選書,引進商務印書館書冊,還有來自東京岩波書店、京都弘文堂的日文書,兼而販售文具、留聲機、運動用品等高級用品,高雅的格調讓中央書局很快成為文化人士、政界名流聚會的場所。

出任社長的張濬哲(1898-1930)是大雅望族,其父為大雅庄長張江中,可惜懷抱理想的他健康欠佳;在準備興建旅館之時,因病早逝,八年後,由胞弟張煥珪接任董事長一職。

我餓了!趕緊來點吃的 ⋯⋯

接濟藝術家

中央書局還有一位靈魂人物—張星建(1905—1949),作家巫永福稱他「文化先仔」、台灣第一位男高音呂赫若說他是「台灣文化界的綠洲」。

張星建出身龍井,肄業於成功大學前身(台南商業專門學校),25 歲擔任中央書局營業部主任,後任總經理,負責編輯《南音》與《臺灣文藝》等雜誌。博學多聞,又有成人之美,願意居中穿線、隱身幕後,是中部文化界最重要的大管家。

中央書局曾經出版《南音》、《台灣文藝》。(攝影:謝平平)
中央書局曾經出版《南音》、《台灣文藝》。(攝影:謝平平)

據《台中學》一書記載,他曾引薦李石樵為仕紳作畫,也幫助過黃土水、陳夏雨等藝術家,使其在未成名前,度過生活困境;知名詩人陳千武也曾駐足中央書局多次,受到張星建的注意,招呼他到沙發區看書,成為陳千武難忘的記憶。

台灣人的金融機構是金主

除了金主、人才,中央書局的營運還需業務廣告支持,大東信託就是重要的贊助者。大東信託是台灣民間成立的資本信託機關,避免融資機構遭日人把持,由林獻堂擔任董事長,陳炘擔任總經理。

中央書局現在內部(攝影:謝平平)
中央書局現在內部(攝影:謝平平)

陳炘(1893-1947)是台灣的傳奇人物,他出生大甲,原是小學老師,後赴日本慶應大學攻讀財經,加入新民會推動台灣民族運動,又赴美獲取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是台灣第一批的金融人才,可惜死於二二八事件。

台灣文化協會在 1927 年分裂、加上資金不足,「中央俱樂部」的構想最終僅完成了中央書局。

隨後 1930 年左右,日本殖民政府開始打壓文化啟蒙運動,以中央書局推廣民族文化的理想只好轉為推廣藝術、文學,成為中部文化人的精神指標。

延伸閱讀

影/中央書局見證台灣人眼界與膽識 詹宏志、楊翠公開與「中央書局」的小秘密

品牌篇|中央書局造就了台中「文化城」美譽

建築篇|新法補舊工 中央書局的修復故事

↙ Share ↙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