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日治時代有三大監獄,以台中刑務所官舍建築群保存最完整,台中市文化局日前完成典獄長官舍、浴場修復工作,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表示, 7 月 11 日至 8 月 15 日將舉辦「起造.城中城─穿越.遇見.再發現」成果展,除演講、導覽外,8 月 8 日還將開放民眾夜宿官舍(點此報名)。
並於109年7月9日上午11時由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文化資產處長李智富、建築師郭俊沛及台灣中城文化再生協會理事長蘇睿弼等一同揭幕宣示活動開始。
曾能汀表示,本次展覽活動內容豐富多元,其中最亮眼的活動為 8 月 8 日父親節的「生活美學與生活產業:城市老屋與日常時光」活動,提供 40 組貴賓申請夜宿古蹟,預期將讓民眾留下一個難忘的文化之夜。
從清朝的衙門到現代化的刑務所
1895 年,日本統治台灣初時,以清朝的儒考棚、衙門監獄等建築,作為監禁犯使用。
1899 年,由山下啓次郎(Keiojiro Yamashita)著手設計台北、台南、台中等三大西式監獄(刑務所),主要建築包括監舍、工場、中央瞭望台(看守台)、演武場(獄官練武、劍術之處)等。
三大監獄約在 1904 年完工,並在 1924年起改稱「刑務所」。台中市刑務所的典獄官官舍則約在 1915 年完工。
現今,台北刑務所僅剩一面圍牆與公共浴場,台南刑務所則剩下部分刑務所官舍、典獄長官舍、要道館(演武場)。
僅有台中刑務所保留了當年的演武場、刑務所典獄官官舍、判任官宿舍(修復中)、公共浴場等,範圍就在自由路、三民路、林森路圍成的範圍內。市府預計在 2022 年全部修復,形成刑務所官舍文化園區。
刑務所官舍建築特色
刑務所典獄長(典獄官)在日治時代,屬於由日本內閣大臣任命的「奏任」高等官,因此宿舍空間相當廣闊,除了主臥室、廚房,還有接待空間、女僕休息室等,內部空間、外立面皆採「和洋併置」。
負責修復的建築師郭俊沛,具有豐富的日式建築、閩式建築的修復經驗。他表示,修復古蹟往往有二難題:考證、繪製成圖。
歷經日治、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日式建築原有的使用方式,加上後來使用者的生活軌跡,要辨識出何者才是日治時代,十分困難,有的建築經過火吻,得在一堆灰燼中找尋蛛絲馬跡。
其次,今日建築師所學的結構與軟體都來自西方,並不熟悉日式建築的結構,如:屋頂為寄棟造,整體建築配置為和洋併置,如何繪製圖面,十分傷腦筋。
雖然困難、挑戰接踵而來,但郭俊沛仍對台中刑務所典獄長官舍與建築群感到佩服,他表示,從細部就能看出當初施工水平相當高;屋頂採用的日本鬼瓦為完整套製,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鬼瓦,缺一不可。
而日式建築多給人明亮的感覺,郭俊沛解釋,當年日本已開始大量使用玻璃,因此台中刑務所典獄長官舍的開窗相當大,尤其與較早的閩式建築相較,開窗面積是很大的特色。
台中刑務所典獄長官舍的木窗窗框也兼作建築結構。外牆體的雨淋板則有效阻隔了雨水對建築本體的侵潤,規格簡單、好施作,也是郭俊沛讚賞的地方。
而判任官員階級較低,宿舍內部沒有獨立浴室的空間,因此設置有公共浴場,台中刑務所的公共浴場目前在全台極其少見。
台中版 AKB48 「TCH 54」
市定古蹟「台中刑務所典獄官舍」、「台中刑務所浴場」修復完成,重新對外開放,由台灣中城文化再生協會代管。
期間並舉行展覽、演講,日期分別為 7 月 17 日 、8 月 1 日、8 月 8 日(夜宿活動),讓民眾一睹日治時期刑務體系的官員生活空間。
07.18 | 老屋修復總動員 |
08.01 | 修復技術傳承與產業現況 |
08.08 | 生活美學與生活產業:城市老屋與日常時光(夜宿官舍) |
台灣中城文化再生協會理事長、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蘇睿弼表示,從柳川北岸到鐵道之間,有許多日治時代的建築,與許多知名人物相關。經過爬梳歷史,發現有 54 位台、日人物的足跡,都能在中區找到。
該協會以日本 AKB48 為樣,將與台中相關的54位歷史人物,作為台中版「TCH 54」,除了可以在林森路、貴和街的工程圍籬彩繪看到放大版,另有精緻版的手繪撲克牌在「台中刑務所典獄官舍」提供試玩體驗。
這 54 位人物中,包括了森山松之助、松崎萬長二位建築師,部分日本學者認為「台中車站」非常可能是由松崎萬長所設計。
此外,TCH 54 中,也有音樂大師呂泉生的老師—單親媽媽陳信貞,她在台中成立第一家鋼琴補習班時,年僅 22 歲。呂泉生就讀台中一中時,發現了「台中婦女鋼琴研究所」,透過介紹,成為第一位進入陳信貞班上的男學生。
蘇睿弼建議民眾可先到第一展區的「台中刑務所浴場」,戶外展示有台中市再造歷史現場的相關計畫,室內則提供泡腳體驗,該區也「文資點互動遊戲間」,民眾可試試看自己對台中文化資產的熟悉度。
第二展區「台中刑務所典獄官舍」則展示了文資報導、田野調查、志工導覽成果,與再造歷史的現場相關文物,例如日式紙門中的私人信件等,展示了當年的生活樣貌。
此次展覽標題使用的「穿越、遇見、再發現」也象徵該展將為大眾揭開台中「中城」歷史空間再造計畫下的三大修復工程的面紗。民眾可大方穿越工程圍籬,再發現台中文化城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