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1927 年 1 月,中央書局在中部仕紳的協助下成立,原址為隔壁的惠華日照中心,中央書局的現址在當年則作為員工宿舍、庫房,都為木造平房。
中央社社長劉克襄表示,中央書局的位置就正好位於公園、醫院、圖書館、刑務所(監獄)的中心,具有特別意義。
二戰之後,日本戰敗,歸還台灣予中華民國,1945 年,中央書局始在角地改為三樓鋼筋混凝土建築。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蘇睿弼表示,因為位於角地,因此立面呈現圓弧狀,而室內空間的結構在二、三樓為格子梁,一樓大樑呈現放射狀,不管是從外面,或裡面都有相當的視覺存在感。
1998 年中央書店關門後,陸續由婚紗店、舞蹈教室、超商等承租,之後再度沉寂多年。受市府委託主持「台中市舊市區再生計畫研究案」的蘇睿弼表示,剛開始進入中央書局,真是慘不忍睹,「就像廢墟」。
經蘇睿弼穿針引線,由信誼基金會、上善人文基金會一起承租中央書局,避免建築被拆除。之後夫婿何壽川將其買下,作為張杏如 70 歲的生日禮物,張杏如再將其轉贈上善人文基金會,成為社會公共財。
張杏如表示,看到中央書局的破敗,十分不忍,但修復的困難又讓她十分掙扎,後因夫婿買下,始決定全力修復,歷時 3 年, 2020 年 10 月 18 日重新開幕。
蘇睿弼表示,中央書局最大特色是結構系統,但也是最麻煩處,結構技師施忠賢表示,當年工法與今日不同,大樑內部的鋼筋由鋼軌替代,混凝土強度不足,粒料分離嚴重;樓板鏽蝕程度比預期嚴重,每根柱子都需要補強,光是結構工程,就花了整整一年時間。
在拆除裝潢、打除混凝土後,發現原有的鋼筋配比極少,經過結構技師計算,重新綁鋼筋;二樓部分大梁必須重新施作,也因結構崩壞,施工期間,營造廠特別加設臨時支撐,以維工人安全。
立面三樓外牆的草花圖案也以矽膠翻模,乾式施工掛上牆面。經過三年的修復,中央書局終於以新貌示人。張杏如也希望未來,中央書局能再現前人文化精神,走出新的中央書局時代,而這個「令人頭皮發麻」的工作就交給了上善人文基金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