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唐太宗非常喜歡書法,每每一拿到極佳的書帖,就請中書令褚遂良(596 - 658)鑑賞、臨摹。褚遂良的父親 褚亮 都受到唐太宗的賞識,在朝廷服務。可惜的是,褚遂良命運比老爸差一點,最後在越南過世。
我們先來看看這幅作品的摹寫背景吧。
唐褚遂良要寫漢朝倪寬
這幅作品名為〈倪寬傳贊卷〉,倪寬是漢朝人,家裡很窮,喜歡讀《尚書》,特別有心得,他曾經與司馬遷共同修訂《太初曆》。
倪寬在廷尉(今日法務部長)張湯手下做事時,因不擅與人爭辯,曾被降職,遣他到北方去看管牛羊豬,幾年之後,才被召回。
因倪寬熟知典故、又善於處理刑獄案件,因此替張湯寫奏議時,讓漢武帝感覺很不一樣,「前奏非俗吏所及,誰為之者?(你之前呈上來的奏議,應該不是一般官吏幫你寫的,這人是誰呢?)」
漢武帝覺得倪寬是個人才,一路拔擢到左內史(職位僅次於行政院長),倪寬也不負帝心,選用仁厚之士協助政務,減緩刑罰,又提出修渠道的計畫,還借錢給民眾,是百姓心中的大好人。
但倪寬沒有催百姓還錢,後來有官員發現政府借出去的錢,竟然都沒有人還?於是上疏,說這是重大疏失,要免除倪寬官位。
消息傳到百姓耳裡後,大家紛紛相互傳遞消息,有錢人家出動牛車、貧困人家就用扁擔挑著該繳納的稅租,都迅速的錢還了,武帝因此對倪寬的才幹十分驚奇。
班固將公孫弘、卜式、倪寬三人併在同一篇〈公孫弘卜式兒寬傳〉中,可能因為當時的「倪」做「兒」,因此後來也有人寫成「兒寬傳」。而傳記的後方有班固對此人的評論,也就是「贊」。褚遂良選抄班固的「贊」內容,因為形式為長卷,加上「卷」字。
〈倪寬傳贊卷〉書法特色為何?
褚遂良的書法,年少時學虞世南,稍長則學鍾繇,更曾致力學習王羲之。國立故宮博物院的評論寫道,「運筆過程,一劃之間,有粗有細,字的姿態,有種翩翩自得,秀麗美妙,使人如面對一位一塵不染,清淨絕俗的高士。」
據考證,〈倪寬傳贊卷〉(Eulogy on the Chronicle of Ni Kuan)非出自褚遂良真跡,故宮書畫處長劉芳如表示,該作極可能是宋代的仿作,雖然如此,仍有高度的藝術水準,也是難得出宮的「古物」等級展件。
講完作品,我們還是了解一下為什麼褚遂良的命運比較不好。
他的父親褚亮比太宗年長近 40 歲,允文允武,唐太宗將其延攬為十八學士。褚亮沒有阿諛奉承,他對太宗每次一打勝仗、就要開慶功宴的習慣,常給予建言。
後來褚遂良也在朝廷擔任要職,與父親一樣,都以直諫聞名,可惜,太宗過世後,褚遂良遇上耳根子超軟的唐高宗與強悍武后,他與長孫無忌都勸高宗不要廢王皇后而另立武則天為后。
結果,武后當政後,長孫無忌被逼著自殺,褚遂良則一路從湖南貶到廣西,再貶到越南,最後死在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