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台灣狠劇團與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 2015 年開始籌備「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科技實驗作品,除採用 4D Box 智慧浮空投影技術,劇本也以小美人魚串接基隆、哥本哈根二名演員的家庭記憶,演出反應熱烈。9 日晚場,導演周東彥親自揭開舞台設計秘密,讓觀眾大感驚喜。
狠劇場(Very Theatre)成立於 2013 年,作品多以多媒體結合劇場演出,導演周東彥畢業於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暨設計學院,其數位作品多次獲獎。2015年,他與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Culture Yard)合作,嘗試以 4D Box 浮空投影技術進行創作。
周東彥以家庭記憶為劇本核心,2015 年初具雛形,但因技術關係,遲至 2018 年,「光年紀事(Chronicle of Light Year: Taipei-Copenhagen)」才在台北藝術大學進行首演,後赴丹麥演出,2022 年 4 月在台中歌劇院中劇院的演出,是該作品遭 Covid-19 中斷表演二年後的再次出演。
童年家庭記憶
「光年紀事」的場景十分夢幻,以此重現人類記憶中隱藏的情感。台灣演員魏雋展一口道地台語,形塑出台灣傳統的父親形象;而台灣民眾熟悉的透天格局、樓梯、窗戶等,也不斷重複出現在舞台上。
「Can you hear me?」這個在舞台上不斷出現的聲音,倒底是來自遙遠星球?或是夢境中的另類溝通?觀眾剛開始,或許很難分辨,但到演出結束,這句話反而成了一句反問自己的密語。
擔任聲音引領的是丹麥演員Kasper Daugård Poulsen,為歐洲資深肢體演員,除以嫻熟肢體動作搭配科技,讓觀眾感到如夢似幻,他的聲音更在作品中擔任重要角色。
演員如何搭配 4D BOX 的科技演出
二位演員要回到幼時的記憶,以 4D Box 智慧浮空投影技術打造的夢幻與浮動感,與劇本設定「片段的回憶」場景,頗為合拍。觀眾看到的泡泡也是以程式編寫,周東彥表示,「光年紀事」的科技運用不只是互動式程式 Unity ,還有一層昂貴的 Eyeliner 薄膜,「我們是編寫程式、邊排戲、邊找故事。」在不斷的嘗試下,以今年演出版本最為成熟。
雖然已在數位表演領域有過多次嘗試,周東彥仍認為,此類作品排戲仍受限於需要看到實際設備,如演員須在沒有道具、只有「馬克(舞台記號貼紙)」的舞台上演出,而備用演員也因無法視訊排戲、走位而宣告放棄。
魏雋展解釋,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區其實很小,看到的設備、畫面與觀眾看到的合成影像,全然不同,演出時還會被電腦光線所影響,全都是靠著想像力演出,但在舞台前呈現的效果卻相當驚人。
負責撰寫程式的丹麥新媒體藝術家 Carl Emil Carlsen 表示,三百年前就有人嘗試以反射原理進行創作,這次加入 3D 成像技術,讓物件、空間隨時得以轉換,也增加了作品的立體時空場景。
但也因科技的介入,演員演出更加困難,「必需在對的時間、出現在對的地方。」雖然限制很多,他認為可以「未來的實驗」形容之,希望未來能夠真正的實現浮空投影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