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欣聞人文

國美館「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 表達新冷戰多種現象

「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策展人分享,左起Patrick Flores(菲)、Kim_Seong-Youn(韓,金聖淵)、臺灣策展人謝佩君。(圖:國美館)
「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策展人分享,左起Patrick Flores(菲)、Kim_Seong-Youn(韓,金聖淵)、臺灣策展人謝佩君。(圖:國美館)

文/謝平平

跨年度國際藝術特展「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於2023年11月2日開幕,國美館館長陳貺怡表示,自2007年開辦亞洲藝術雙年展已16年,疫情期間雖然停辦,但對亞洲當代藝術持續關注;三位策展人 Patrick Flores(菲)、Kim Seong-Youn(韓,金聖淵)、謝佩君(台)及多位藝術家也聚首台灣。該展意欲表達今日「新冷戰」不穩定時代中的各種現象,籌備期間,亞洲另一端也真爆發戰爭,意外讓該展與時事同行。

「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以專題策劃邀請亞洲中、青輩的策展人攜手合作,並各自推薦不同觀點的5位藝術家同台展出。有別於地緣政治強烈而絕對的劃分,「地緣詩學」提供策展人與藝術家另一種理解世界運作方式的視角,重新探尋自二戰後東亞、東南亞的政經環境、日常生活實踐、民族國家、區域典範等議題,並藉由探討地理與藝術的關係,營造出獨特且理性、感性兼具的對話空間。策展人也透過藝術表達精神深刻的表徵,把 geopolitic 轉換成 geopoetic 如此優美纖細的展覽主題。

「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共有來自日、韓、泰、越、菲、以色列等國家共 15 組/位藝術家,展出約 55 組件作品來回應展覽議題。

如曾代表韓國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重量級數位藝術創作者李庸白(Lee Yong-Baek)將展出其經典的錄像與裝置作品;韓國藝術家雙人組合文敬媛與全濬浩(MOON Kyungwon & JEON Joonho)作品〈自由村落〉為錄像創作,以70年前的文物為楔子,透過穿梭時空的物件呈現時間停止的社會流轉樣貌,探討當前社會的矛盾與限制。

活躍於當代藝術圈的印尼藝術家 Maharani Mancanagara表示,從其他藝術家身上學習到不同觀點,也更了解藝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共鳴,他藉由木板上的炭筆繪畫、印製於布料上的報導文字等大型裝置作品,重現祖父輩的歷史記憶,並體現出歷史敘事的不完整性與動態性。

國美館「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一隅,圖為印尼藝術家Maharani Mancanagara作品。(圖:國美館)
國美館「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一隅,圖為印尼藝術家Maharani Mancanagara作品。(圖:國美館)

臺灣藝術家常陵表示,隨著這兩年世界局勢越發的嚴峻,臺灣被推向另一種被看見的高度,人性在這樣的氛圍中感受到巨大危機,也激發出強韌生命力,油畫作品《戰前準備》系列以偽預言的創作方式反思歷史的覆蓋與竄改,以及圖像、線條、個人記憶裡對歷史紀錄的影響。

集結台、日、法等頂尖音樂家的Wooonta問他跨界樂團,以二胡、印度西塔琴、低音提琴的相融旋律揭開「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特展序幕,該展即日起展出至2024年3月10日,更多有關展覽及活動資訊,歡迎讀者密切關注國美館官方網站、Facebook粉絲專頁。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