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清領時代的台灣,從沒聽過什麼叫以藝術為生,但日治時代開始舉辦台展與府展(簡稱台府展)後,藝術成為年輕人追求夢想的殿堂,「他們是台灣第一代接觸西方現代美術的畫家。」國美館「經典再現—台府展現存作品」策展人林明賢表示,與生俱來的天賦加上努力,至今台展府的作品仍令人馳迷。國美館也特別找到 83 件作品,讓民眾一窺當年藝術面貌。
「經典再現—台府展現存作品」 展出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展出時間:即日起~ 2021 年 4 月 11 日 |
台展、府展的不同
在 10 回台展、6 回府展中,共計有 1,683 件作品,「台展」為「臺灣美術展覽會」簡稱,主辦單位「台灣教育會」為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文教局的體制外機構,在 1927 至 1936 年,共舉辦 10 回台展。
1937 年,台灣舉辦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台展因此停辦一年。
隔年,台灣總督府接續舉辦台展,更名為「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後因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府展僅舉辦了 6 回(1938—1943)。
膠彩畫「台展三少年」橫空出世
台展與朝展、滿展相較,政治意味並不濃厚,但也經過精心安排。林明賢表示,媒體從一個月前,就開始報導台日知名畫家的繪畫主題、準備方向;當時的學校美術老師、民間畫師都列冊,由各地獎勵參加。
首回台展揭曉,「東洋畫部」的「入選」作品包括了尚在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就讀的陳進(20歲)、東京川端畫學校學生林玉山(20歲)、輟學從蔡雪溪學習民俗畫的郭雪湖(19歲),毫無知名度的三個黃毛小子,造成議論紛紛,民間更以「台展三少年」奚落他們,並另行舉辦「落選展」,以示抗議。
其實,當年「西洋畫部」也有三位 20 歲的少年入選,但因當時台灣對西畫不了解,沒有太大引起非議。然而,時間證明「台展三少年」並非泛泛之輩。
第 2 回台展,陳進即以〈野分〉獲得「特選」,第 3 回台展,〈秋聲〉獲「無鑑查」資格;第 6 回台展,她晉身為審查員。
而林玉山在第 4 回台展,以〈蓮池〉拿下最高榮譽「台展賞」,現為國美館的鎮館之寶;第 5 回台展,以〈朱欒〉獲得「無鑑查」資格。
而郭雪湖獲得「特選」作品〈圓山附近〉在當時的人物、風景描繪中,開啟了嶄新的派別—雪湖派。後以〈春〉獲得「無鑑查」資格。第 4、5 回台展,再以〈南街殷賑〉、〈新霽〉獲得最高榮譽「台展賞」。
正當台展打亂台灣一池春水時,被成功大學名譽教授蕭瓊瑞稱為「東洋畫巨匠」的呂鐵州正在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唸書,來不及參加。第 3 回台展,他以〈梅〉拿下「特選」,隔年〈八仙花〉獲「無鑑查」資格,第 5 屆〈後庭〉則拿下「台展賞」,當年呂鐵州 32 歲,隨後加入台灣最大的東洋畫組織「栴檀社」,並著手籌備自己的畫室,進行教學。
熱愛繪畫 不是只有畫家一條路
台灣當時藝術人才濟濟,打破東京美術學校有史以來素描最高分的台灣學生陳慧坤,在校成績一直很好,但返台後選擇了教職,閒暇時間才畫畫,一共入選 9 回台府展。
此外,台灣廟宇知名畫師潘麗水與其父潘春源,作品也多次入圍台展。潘春源〈琴笙雅韻〉雖然也是仕女圖,但背景與女子、樂器鋪排,都帶有相當的本土韻味,與陳進風格迥異,可惜這次並無展出。
擁有超高天賦的薛萬棟,因家庭貧困,一生與職業畫家無緣。27 歲時,以〈遊戲〉獲得第一回府展的最高榮譽「總督賞」,獲得獎金一百圓,可能是老天給他的最大獎賞。
女性畫家表現亦不俗,如邱金蓮(首次入選 20歲)、林阿琴(18歲)、黃早早(18歲)、周紅綢(22歲)等。但府展時期,則較少女性入選,或因畢業、嫁人、戰事頻仍等,除了陳進、嘉義名流張李德和(40歲)持續創作,入選獲獎的便只有淡水米商之女林玉珠(29歲)、陳澄波次女陳碧女(19歲)等。
其他如蔡雲巖(22歲)、簡綽然(37歲)、蔡媽達(生卒年不詳)、盧雲生(20歲)等,在商業、教育、肖像畫家、音樂文學創作等領域工作,因熱愛繪畫,在這條路上創作不輟。
次次參展的李梅樹(25歲)後來因緣際會走入政界,三峽祖師廟今日能成為台灣文化的代表之一,即是因主持人李梅樹有相當的人文素養。
西洋畫部 也是英雄出少年
相較於東洋畫部的熱鬧,西洋畫部也不遑多讓。年僅 20 歲的葉火城、李石樵分別以〈豐原一角〉、〈台北橋〉入選第一回台展;與他們年歲相當的陳植棋當時就讀東京美術學校,以〈海邊〉獲得「特選」,隔年〈三人〉獲得「無鑑查」資格,對當時的台灣來說,是驚喜也是期待。
但整體來看,西洋畫部以日本畫家獲獎居多,或許是因為西畫才剛進入台灣社會。
而提到第一代接觸西方美術的台灣藝術家,不可不提陳澄波。他當時因成家、負擔家中經濟,遲至 30 歲才到日本求學。並曾入選日本帝展,作品在每回台府展都獲「入選」、並多次獲得「無鑑查」,〈八卦山〉獲得第 8 回台展「台展賞」,後來曾赴大陸教書 4 年。
台府展的畫會 相互切磋
此時,台灣畫會相繼成立,東洋畫的旃檀社、春萌畫會(台南)、麗光會、六硯會;西洋畫會如七星畫壇、台灣水彩畫會、赤陽社、台陽美術協會等,成為這些年輕畫家切磋、以舉辦畫展相互學習的地方。
這些精彩作品沉寂多年,近年透過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才開始了系統化整理、展示,劇場界更將日治時代的人物、音樂搬上舞台,讓更多民眾重新了解台灣曾有的藝術經典。
此外,也想提醒讀者,網路是看不到畫作細節的。如本文最上方〈南國初夏〉,親自到現場,才會發現畫家對細節的經營如此絲絲入扣,看一眼就彷彿自己站在嬌陽下,徐徐吹著南風,與網路觀畫的經驗,天差地別,如果讀者有空,還是走一趟國美館賞畫,絕對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