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建築建築精選文章

《在山中造一個家》作者陳辰后談深山育幼院如何成為偏鄉寶石

文/謝平平

設計過無數豪宅的知名建築師邱文傑花最多心力的作品,不是富豪的千坪別墅,不是寸土寸金的城區建案,而是一群孩子的家——高雄山地育幼院。為了孩子們的新家,他在台北、六龜中奔波長達 10 年。陳辰后長年觀察台灣地方建築,她也是這棟建築的見證者,2019 年底,新院舍完工,《在山中造一個家》緊接著在隔年出版,考慮了一般讀者與建築人的閱讀感受,是本不可多得的建築好書。

《在山中造一個家》(圖:原點出版)
《在山中造一個家》(圖:原點出版)

天災帶來緣分

一方是豪宅建築師,一方是深山中的育幼院,拉起雙方緣分的竟是一場天災,六龜、寶來等山區當年因莫拉克颱風損壞橋樑,沖垮民舍,所幸育幼院下方是塊大磐石,才毫髮無傷。

雖是逃過一劫,但多棟建築卻開始漏水,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得知後,對外進行募款,並邀請邱文傑為六龜育幼院設計新院舍。

樂天市場 國際通運

擁有藝術家個性的建築師

除了住宅作品,邱文傑曾以新竹動物園等公共建築多次拿下台灣建築獎、遠東建築獎。受到邀請的他,第一時間馬上答應,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他絞盡腦汁,力求新院舍能同時滿足各方需求。

陳辰后在書中寫道,建築師曾多次改圖,甚至不惜推翻舊案,「你就知道他心中的掙扎」,她直說,「建築師是藝術家」。

而這個長達 10 年的設計案,前 5 年幾乎都在畫設計圖,除了邱文傑想達到心中對空間的設定,也因社福相關法規的更改—老師須與孩子同睡一室,使原本規劃好的空間,再度翻案。

「牧師與師母人很好,都不會催,每次還邀請我們去吃飯、喝咖啡。」十年光陰荏苒,育幼院也成了大家在六龜的家。

而這個看來並不困難的案子,終於在二O一四年動工,眾人卻沒想到,之後遇到更大的困難。

我餓了!趕緊來點吃的 ⋯⋯


偏鄉工地大驚奇

陳辰后對台灣建築有豐富的觀察,除苗栗富貴三義館、南投毓繡美術館等文字作品,她還曾為許多小型建物製作紀錄書。

而這雙看遍都市工地的眼睛,一開始也很難理解深山中的工地。

「哇,草長這麼長,是有沒有在做啊?」

「哎呦,你不要拍啦,草長這麼長,廖董(清水建築工坊董事長廖明彬)會罵人啦!」

入山幾次後,她才明白,瓢潑大雨乃山中即景,「工作那麼多,師傅那麼少,誰有空去除草呢?」

她看到的是,工班不願接偏鄉工程,現場人力吃緊,許多時間都花在找工班上,「協力廠商一聽到六龜,馬上就拒絕了。」

即使清水工坊將精銳部隊調進深山工地,現場仍嚴重缺工。為解決困境,廖明彬「就地取材」,將無專業的幫手點工訓練成專業師傅,一方面提升了師傅層級,同時也解決了偏鄉工地的窘境,「這是我覺得廖董最了不起的地方。」

(對照圖)高雄山地育幼院新校舍為回字型,前為滯洪池。(圖:原點出版)
(對照圖)高雄山地育幼院新校舍為回字型,前為滯洪池。(圖:原點出版)
高雄山地育幼院新校舍為回字型,前為滯洪池,後面建築右為外觀無塗料、也不貼磁磚,為綠建築。(攝影:謝平平)
(對照圖)高雄山地育幼院新校舍為回字型,前為滯洪池,後面建築右為外觀無塗料、也不貼磁磚,為綠建築。(攝影:謝平平)

寧靜與安定的空間 背後付出的心血

不僅工班難找,這個案子的預算也十分有限,即使如此,無窮的創意仍可將空間功能極大化。

以教堂為例,主結構為鋼構,搭配清水模建築體;天光從屋頂灑落,與白色鋼構形成一種唯美的視覺感。晚上,教堂變身為「社區活動中心」,可練舞、可運動。

育幼院以 5 至 6 名孩童、搭配一組老師,為一個「小家」單元。原本各「小家」的距離較遠,而新校舍中的「小家」都在附近,除了擁有家的氛圍,房間外的大走廊是交朋友的空間;並規劃有製作早餐的地方,「孩子都很期待自己做早餐」。

清水建築工坊董事長廖明彬(左)與建築師邱文傑(右)正在討論。(圖:原點出版)
清水建築工坊董事長廖明彬(左)與建築師邱文傑(右)正在討論。(圖:原點出版)

看似完美的設計,陳辰后透露,剛開始只有模型可以看,即使經驗豐富,眾人仍難想像完工後的樣貌。

加上邱文傑對細節的要求,清水工坊的「把事情做好」的家規,「超難做的啦!」工班頻頻嘆氣兼雜無奈的表情,讓她印象深刻。

育幼院新院舍是非常規的建築設計,營造廠在施工上多次撞牆,例如要完成開一圈天窗的天花板工程,光是防水就要另做細部計畫。

清水工坊是台灣戰鬥力滿點的營造廠,曾獲日本設計大獎 Good Design Award 金獎作品「新富町文化市場」、台灣建築住宅獎「單棟住宅建築類」首獎「台中曾宅」,都由清水工坊施工。面對設計上的諸多挑戰,都能見到他們突破的努力,例如特別客製的清水模板。

因此,該書也特別收錄清水工坊為此案研發的新工法,包括:與時間賽跑的灌漿作業、反璞歸真的滯洪池砌石工法、嚴謹的鋼構工程等,都是不可錯過的精彩篇章。

高雄六龜山地育幼院新教堂,外側為木質雨淋板。(攝影:謝平平)
高雄六龜山地育幼院新教堂,外側為木質雨淋板。(攝影:謝平平)

高雄山地育幼院新教堂的窗戶(攝影:謝平平)
高雄山地育幼院新教堂的窗戶(攝影:謝平平)

追建築,是偏鄉的觀光門票

早年,從高雄進入六龜,光是公車就要坐上四小時。育幼院的孩童要到六龜鎮上,夏日得坐流籠,冬天則步行跨越荖濃溪的乾河床。

而今日從台中開車直奔六龜,大約三小時,交通方便了,但六龜卻沒落了,全鎮只有一間超商、一家雜貨店,眾人不免斷定此處脈搏均勻,但氣息微弱。

常探訪日本建築的陳辰后卻認為,山地育幼院的新院舍宛如一顆寶石,在荖濃溪畔的河階上閃耀,待疫情趨緩,就會吸引熱愛建築的民眾前往參訪,是偏鄉最棒的觀光門票。

「不管多遠,要換什麼交通工具,你就是會想辦法去到那個小地方,去看那棟很厲害的建築。」

《在山中造一個家》作者陳辰后。(圖:台中文建繪)
《在山中造一個家》作者陳辰后。(圖:台中文建繪)

這棟新院舍已經完工,從舊院區走來,整排老樹、卵石圍牆、兼作表演場合的滯洪池,十分引人注意,而遠目望去是滿山蒼翠,深疊淺映;止步於橋上,已讓人感到心靈的滿足。

陳辰后一開始就聽說建築師「要給孩子一個安定感」,但直到她站在新院舍內,才明白這是什麼樣的空間,「尤其是透過光線的配置。」

陳辰后完整記錄山地育幼院新校舍的興建過程與工法,第二作者劉佳旻則梳理了育幼院一甲子的歷史,從當年楊煦牧師的第一步到夢見上帝指引而來到育幼院的民眾,再到蔣經國前後六次拜訪,圖文並茂,書末並附上六龜當地美食,供民眾前往時參考。

很多人只知道美濃、寶來,卻很少認識六龜,《在山中造一個家》集歷史、建築、地方觀光於一身的綜合性讀本,有興趣的讀者可電洽高雄山地育幼院購書。

如陳辰后所言,房子完工後,才是這棟生命的開始——如果你也好奇這棟建築的模樣,好奇孩童會怎麼使用新院舍,不妨直接驅車前往,仔細觀看這顆鑲嵌在荖濃溪畔的寶石,何以令人感動。

購書專線:07-6891054

高雄六龜山地育幼院 新校舍

基地面積:2,117 坪(6,999 m2)
建築面積:805 坪(2,661 m2)

建築設計:大涵設計・邱文傑
營造廠商:清水建築工坊
動工日期:2014.08
完工日期:2019.12

↙ Share ↙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