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今年(2021)是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的一百週歲,台灣第一個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2019 年受託創作,催生温隆信第八號交響曲《撥雲見日》及潘皇龍《文化頌》管弦交響協奏曲兩部作品,將在北、中、南舉行五場盛大演出。
第一、二場將在台中霧峰、台南演出,第三、四、五場則在台北、高雄、台中演出,曲目略有不同。
台灣文化協會的起源
台灣文化協會在 1921 年由蔣渭水、林獻堂、林熊徵等仕紳共同組成,聲勢浩大,創會前還特意徵得日本殖民政府同意,顯見其做事態度的小心翼翼;該會以「台灣民報」作為推廣文化活動的宣傳手法,從法律、公共衛生、台灣歷史、西洋歷史等議題,包羅萬象。
而台灣的第一個西方交響樂團,則是因政治動機而成立,歸屬在日本殖民政府組織的「皇民奉公會」之下。在二戰如火如荼之際,全力推動台灣民眾配合日本殖民政府的政策,如只能演奏日本歌曲、嚴禁英美歌曲等。
國台交的前前前身
該樂團指揮吳成家(1916—1981)出身台北望族,在日本攻讀音樂學位。二戰後,熱愛音樂的他找回團員,組成興亞管弦樂團(1945 年底),自行支付團員薪水,隔年舉行的音樂會對當時惶恐不安的臺灣社會起到了安定作用。
當時的台北市長吳三連十分感動,主動表示願意補助樂團經費,將其歸入台北市政府組織,樂團因此改名為「台北市交響樂團」。
出身鹿港的音樂家蔡繼琨(福建音專創辦者)從重慶來台受命成立交響樂團,他發現該樂團水準高,於是與吳成家商量,將其歸入警備司令部,成為「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交響樂團」(1946 ),後再度改隸改隸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團名也更改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響樂團」。
吳成家則在 1950 年離開樂團,該樂團則歷經省政府數個單位管轄後,成為文化部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10月2、3 日|旅德指揮家范楷西X國台交|台中、台南
10 月 2 日(六)19:30,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演奏廳
10 月 3 日(日)14:30,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國臺交紀念文協百年的音樂會前兩場在台中霧峰國台交演奏廳、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舉行。將以西貝流士展現民族覺醒的《芬蘭頌》開場,接著由許雙亮編曲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張菁珊編曲的《音樂百年》組曲,來呼應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
國臺交首席張睿洲也將演出《西子灣之戀》小提琴協奏曲,該曲為盧亮輝受高雄市國樂團委託創作的高雄五部曲之一,首演(2006)時即由張睿洲擔任獨奏小提琴,此次為管弦樂團協奏版本。
擔任這二場演出指揮的范楷西在臺北藝術大學攻讀指揮碩士時,師承已故指揮家徐頌仁,後獲德國斯圖加特音樂暨表演藝術學院的指揮最高演奏家文憑。2012年8月於布達佩斯邁克.迪特里希指揮大師賽中,拿下冠軍;2013 年 9 月,法國貝桑頌國際指揮大賽中,從 296 位參賽者中,擠身「最後五強」,是台灣年輕世代中相當優秀的指揮家,現為國臺交助理指揮、東海大學音樂系指揮助理教授、兼職教授臺南藝術大學音樂系課程。
《文化頌》音樂家位置自動形成環繞音效
在 2、3 日的音樂會中,最大亮點恐怕是管弦交響協奏曲《文化頌》,該曲由台灣知名作曲家潘皇龍(1945~)所創作。該取共有五個樂章,潘皇龍擴大了長號、低音號的編制,並將演奏家位置分列於觀眾席左、右後側,與舞臺上演奏家建構出立體聲景場域;擊樂聲部方面,5 位擊樂演奏家各自擁有一個定音鼓,與其他多項樂器組合,以扇形環繞樂團,形成舞臺上的立體聲響。
潘皇龍在 31 歲以最優異成績取得瑞士蘇黎世音樂學院作曲家文憑,再赴德國漢諾威音樂戲劇學院跟隨 H. Lachenmann 學習作曲,再獲推薦進入柏林藝術大學作曲研究所。
其作品曾受歐洲、日本、美國交響樂團好評,並在音樂節屢屢獲獎,潘皇龍更因此拿下 J. Ponto 作曲獎,「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百週年慶音樂會即首演他寫的《五行生剋II》。
潘皇龍 37 歲回台後,國家交響樂團 20 週年慶、臺北市立國樂團 30 週年慶、臺北市立交響樂團 50 週年慶等,都交由他作曲,此次國臺交亦委託他為文協百年創作。
10 月 17、18、19 日|指揮林天吉 X國台交 |北中南盛大巡演
10月17日(日)19:30,台北國家音樂廳
10月18日(一)19:30,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10月19日(二)19:30,臺中市中山堂
國臺交紀念文協百年之系列音樂會第 3 至 5 場,將於北中南盛大巡演,由林天吉指揮國臺交演出,這三場將由旅德青年鋼琴家李其叡演出李斯特A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林天吉的指揮啟蒙於指揮大師亨利‧ 梅哲(台北愛樂室內、管弦樂團首任音樂總監),曾任國家交響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助理指揮,2006 年起,出任台北愛樂室內及管弦樂團駐團指揮,2016 年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學系任教。
林天吉擁有豐富的創作、首演資歷,温隆信近年的大型交響樂團作品,如《臺灣客家369樂章》、《六堆交響序曲》都由林天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進行世界首演,這次《撥雲見日》的世界首演也相當受到注目。
《撥雲見日》運用台灣音樂素材為創作主軸
《撥雲見日》作曲家温隆信(1944~)從小展露音樂天賦,13 歲即創作出第一首樂曲,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弦樂組畢業後,任職臺灣省交響樂團(國臺交前身)的第一小提琴手,與國台交有極深的淵源。
不到三十歲,他就以合唱曲《延平郡王頌》、定音鼓五重奏《現象Ⅰ》在國內的作曲比賽拿下首獎。
在國外則以小提琴、鋼琴奏鳴曲《十二生肖》入選荷蘭高地慕司國際現代音樂作曲比賽(International Gaudeamus Composer’s Competition),逐漸在作曲上展露天份,48 歲,溫隆信移民美國。
2019 年,國臺交團長劉玄詠親自致電邀請溫隆信為文協百年譜寫交響曲,溫隆信以五個樂章來彰顯臺灣文化協會在不同年代中的精神,並以臺灣的音樂素材為創作主軸,鋪陳不同樂章的各自風格非常樂意接下該委託。
音樂才女張菁珊編曲《音樂百年》 映入資深藝術家畫作
好萊塢知名作曲家 Tom Holkenborg 的作曲團隊之一,即為台灣音樂才女張菁珊,國台交邀請她將多首琅琅上口的歌謠,如《登山列車》、《望春風》、《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美麗的稻穗》、《客家本色》、《天佑臺灣》等,以電影配樂手法編寫成《音樂百年》組曲。
同時結合前輩藝術家陳慧坤、林玉山、陳澄波、楊三郎的畫作,以動畫方式與音樂交融,在聽覺和視覺感受臺灣之美,精彩可期。
國臺交紀念文協百年之系列音樂會五場演出皆有「兩人同行、一人半價」的優惠,學生可以 100 元票價進入欣賞。購票請洽 OPENTIX 售票系統,欣賞音樂會可申請公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認證。
參考文獻:
1 台電刊物《源》雜誌,浪漫多情空遺恨—台灣歌謠作曲吳成家,郭麗娟,2002 年 3、4 月號。
2 碩士論文,〈軍樂的衰微與管樂的興起:一頁臺灣音樂小史〉,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陳秋婷,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