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時人誌

專訪|讓生命如交趾陶般的斑斕! 吳榮談未來創作之路

文/謝平平

對台灣民眾來說,大多是在廟宇上認識交趾陶(Koji Pottery)藝術,近日蔦屋書店邀請交趾陶藝術家吳榮舉行個展,作品包括民生、風水用品(如九氣爐、八卦獅)與藝術作品(齊天大聖、雲童)等,靈動巧妙的作品不僅吸引許多民眾觀賞,更讓大家驚嘆原來台灣交趾陶早已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吳榮(Jung Wu)從小對交趾陶有興趣, 18 歲拜入林添木門下,歷經交趾陶的極盛時期,風光不已;但也曾歷經交趾陶發展困頓而深陷苦痛。在這段期間,他有極深的體悟—若要走入藝術創作,作品應融入時空,而非僅是舊時空的平移。

當他再次站上舞台時,作品突破了以往的高度限制,角色人物的構思佈局令人驚嘆,也為交趾陶藝術注入了時代精神。

樂天市場 國際通運
日本福岡美術館館長錦織亮介(左)表示百聞不如一見,右為吳榮。(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日本福岡美術館館長錦織亮介(左)表示百聞不如一見,右為吳榮。(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寶石釉」配方承傳 險中有險

台灣的交趾陶作品多集中在台南、嘉義的廟宇,這門工藝在清朝中、後期傳入台灣,以嘉義為原鄉,從清朝的素三彩,發展到今日的斑斕多色,並成為台灣的代表性工藝,在廟宇上的頂堵、身堵、水車堵等,常可見到交趾陶作品。

日本殖民政府曾對其中的「寶石釉派」感到驚艷,而將其送往法國巴黎展出。

開創「寶石釉」派的匠師是出生在嘉義的葉王,他同時也是台灣第一代交趾陶藝師,被日人譽為「四百年來第一人」,可惜的是,他的「寶石釉」後繼無人。

在葉王過世 25 年後,嘉義又誕生了一位交趾陶匠師林添木。他因家貧,小學尚未畢業就開始學習交趾陶,個性認真,又有天份。他不只悉心研究葉王作品,又想辦法打聽曾經在葉王處工作的前輩,前往拜訪,果然獲得珍貴配方。

交趾陶的製作,從選土、養土、捏塑、上釉,每一個步驟都是功夫,只要肯下苦功,都能有一身工夫。但最難的是釉藥配方,每名師傅手上都有獨家秘方,受日人珍愛的「寶石釉」原料取自礦石,一種釉色需調配數天方成。沒有師傅教或者配方內容,很難成功。

我餓了!趕緊來點吃的 ⋯⋯

林添木在獲得配方後,又與日人研究現代的陶瓷釉色如何燒製,並自行研發近 20 種釉色,毫不藏私的傳給子弟兵。

在他過世前 6 年,吳父帶著 18 歲的吳榮登門拜訪,林添木見吳榮隨手能捏出造型,卻未展露高興神色,「老師臉色一直非常嚴肅,一直到現在,我才知道為什麼。」

林添木:當興趣就好 市場反應卻炙手可熱

吳榮表示,農業社會中,除了廟宇的裝飾作品,富裕人家也會訂製九氣爐等器物,置於書房,點上檀香,作為醒腦之用;而路沖擋煞、加官晉爵、禮物等,交趾陶製品也都是民眾首選,市場一片大好。

在前總統李登輝拜訪康乃爾大學(1995)時,以吳榮的「九龍如意」作為贈禮,展開了交趾陶市場的高峰期。

製作交趾陶的工具(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製作交趾陶的工具(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針筆細雕素坯製作中(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為盤龍上色(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為盤龍上色(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1995 年,前總統李登輝以該作品相贈康乃爾大學。(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1995 年,前總統李登輝以該作品相贈康乃爾大學。(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隔年,林添木辭世。吳榮表示,師傅生前頻頻叮囑他,「把交趾陶當興趣學,就好。」因為師傅在 25 歲時,遇到日本殖民政府下令台灣不准興建廟宇(1937),萬般無奈,後半輩子都在市場賣米糕、肉圓、紅龜粿維生,直到晚年,行政院文建會(後改制為文化部)委託他修復葉王交趾陶作品,他才重回交趾陶教學,並建立完整的學習系統。

但吳榮所處的年代正值經濟起飛,客戶捧著現金來預約、市場炙手可熱、媒體大肆報導,各方榮寵加身,他無法體會師傅的用心,但他僅記師傅教導,堅持古法熬製釉色,數天只能製作出幾兩重的色料,但能保作品在百年之後,顏色依然透亮。

當時,他絕對料想不到,精緻的交趾陶藝術會在數年後,淪為形粗色混的廉價贈禮。

當國寶變成地攤貨 沈潛十年閉門苦思

因交趾陶市場供不應求,數年後,台灣商人到大陸設廠,以化學色料製作廉價交趾陶,一貨櫃、一貨櫃的登台傾銷,從高檔飯店到夜市,佔據各大通路,交趾陶的藝術地位一落千丈。

「我們在台北五星級飯店,看過塑膠製產品,也叫『交趾陶』,專門賣給外國人的。」

至今仍有許多台灣人以為,交趾陶是顏色灰暗的裝飾品,或者是廉價的彩色玩偶,吳榮不禁感嘆萬千。

從天堂跌落凡間,面臨生存關鍵,吳榮才知為何當年師傅林添木的臉上總有一抹憂色,又叮囑他別把技藝學得太好,最後還拿出自己的米糕、肉圓等美食秘方,要吳榮抄起來,「老師很厲害,所有配方寫得一清二楚,我真後悔沒有抄起來。」

藝術家性格的吳榮在廉價品傾銷的市場中,頓失定位,但他也不願放棄,只要有交趾陶相關展覽,他就前往參觀,也仔細觀察藏家手上的交趾陶藝術品。

地藏王菩薩(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地藏王菩薩(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10 年的人生苦澀,宛如《鏡花緣》中的仙家異物,令人脫胎換骨,吳榮也在沈潛當中,對交趾陶技藝、角色拿捏、釉色調配、結構突破,有了全新的突破。

「我感謝時代的變遷,刺激我更認真的堅持,也因為有多餘的時間,才能繼續提升交趾陶作品。」

破繭而出 作品自帶光環

1990 年面世的一系列神話人物,如東海龍王、鐵扇公主、齊天大聖等,人物表情傳神,動作毫無凝滯,衣裙飄動彷如身在風雲電掣的現場,神話場景活脫脫的展現在觀者面前。

多年來協助推動交趾陶藝術的高雄榮總正子造影中心主任林昶仲表示,吳榮的作品不只具有美感,還能令人感同身受;如同仰望玉山,內心浮現的自然感動。

從手舞金箍棒的齊天大聖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純白作品,只要一有展出,總能吸引老中青民眾駐足圍觀。

雲童(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雲童系列(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不只神佛人物,吳榮燒製的女性作品亦有種難言的溫婉。他表示,每個年代都有一種獨特的文化氣息,展現在人物身上,他希望以作品紀錄傳統女性的氣質,如〈巧妝〉、〈法國三系列〉等,每每吸引民眾駐足觀賞。

作品突破高度限制 受日本蔦屋書店青睞

但令業界驚奇的是,吳榮的交趾陶作品能突破交趾陶高度限制,以「齊天大聖」為例,下為雲霧飄渺的仙山,上為孫悟空持棒騰雲駕霧,作品高度超過 90 公分。

受到燒製技術限制,清朝時期的交趾陶作品多是半浮雕,而在今日,交趾陶作品依舊無法放大的主因,是結構難以支撐。大型作品尚未進窯,作品即有塌陷之虞。

吳榮從作品結構、窯內燒製產生的氣流,苦思突破良方,比起投入黃金測試胭脂紅濃淡,所耗費的精神氣力,不遑多讓。

「『齊天大聖』的重心只在這一點,作品的點、線、面都要進行平衡,還要換算燒製過程的拉力與重力,才不會變形。」如果讀者仔細觀察,或許能找到藏在作品中的氣流孔洞。

齊天大聖(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齊天大聖(圖:「吳榮交趾陶藝術」粉專)

走出交趾陶藝術的新高度,吳榮回頭檢視年輕時的作品,沒有褒貶,只說「50 歲,做不出 30 歲的靈感,30 歲,做不出 50 歲的知天命。」他的工作室至今仍製作八卦獅、麒麟等作品,這些作品是他人生時光隧道的一頁篇章,他不捨撕去。

傳承難度高

中共啟動文革,絞斷了傳統陶藝術命脈,台灣交趾陶是碩果僅存的傳統工藝,業界憂心未來可能再次面臨葉王後繼無人的窘況。

「傳統藝術中,有一種職人的精神,那是性格的磨練,也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吳榮表示,過程中千百次的重複,對人的性格是種磨練,許多年輕人卻在此卡關投降,造成承傳的難度。

此外,師傅一邊要傳授技藝、培養人才,還要自掏腰包付薪水給學徒,也讓許多匠師難以接受;今日的傳統工藝美則美矣,但仍逐漸式微,長年推廣交趾陶工藝的林昶仲認為,日本經濟部有一套保證就業做法,可供台灣政府借鑒,以國家力量來培植新血,才能延續命脈。

為交趾陶上色的筆筆小楷毛筆還細,必須十分細心。(攝影:謝平平)
為交趾陶上色的筆,尺寸比小楷毛筆還小一號,上色時須十分細心。(攝影:謝平平)

↙ Share ↙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