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摩挲冊頁香

從家具探視偉大的丹麥風格—《關於坐下這件事》

台灣近年深受市場喜愛的設計風格中,以丹麥的生活用品與家具最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也帶動了台灣的北歐風潮。《關於坐下這件事》(Now I Sit Me Down)少不了對北歐設計巨匠韋格納的介紹。

《關於坐下這件事 : 從實用到時尚,看微物史大師黎辛斯基為我們介紹椅子的歷史》,貓頭鷹出版,2020(正體中文版)。
《關於坐下這件事 : 從實用到時尚,看微物史大師黎辛斯基為我們介紹椅子的歷史》,貓頭鷹出版,2020(正體中文版)。

TEXT/Witold Rybczynski(黎辛斯基)

韋格納(Hans J. Wegner;1914-2007)過世時,《紐約時報》刊登的訃聞指出,韋格納「磨平現代主義的尖銳邊緣,給予唯美主義者舒適的座椅,因此幫助改變了 1950、1960 年代的設計史軌跡。」

⋯⋯

韋格納很有自覺,已經 25 歲的他迫切渴望開展事業。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雅克布森(Arne Jacobsen)與莫拉建築師事務所製造家具,這兩位建築師是丹麥首屈一指的現代主義藝術家,而韋格納的設計雖然簡單、不經裝飾,但也謹守深刻的傳統根基:為圖書館的閱覽室設計紡錘立柱椅背溫莎椅,為市政廳會議室設計非常保守的皮革軟墊桃花心木扶手椅。

1940 年代初期,當時丹麥甚至還在納粹統治之下,韋格納就開始自己創業,但卻不是生產櫥櫃,而是獨立設計家具。

北歐設計巨匠韋格納(圖片來源:Carl Hansen & Søn 官網)
北歐設計巨匠韋格納(圖片來源:Carl Hansen & Søn 官網)

丹麥是個小國家,1940 年人口總數不到 400 萬,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化堪堪起步。當時的家具不是工廠製造的,而是在小型作坊裡由櫥櫃工匠和細木工匠手工打造,他們用的是傳統木工工具和技巧。

丹麥家具設計師通常與這些作坊合作,韋格納便是與櫥櫃工匠師傅漢生建立關係,他們的第一件作品(1944 年推出)是一張搖椅。

這張搖椅的特色是高椅背、編織座面,令人想起震教徒(Shakers)的藺草座面搖椅,不同之處在於震教徒搖椅使用條板靠背,而韋格納設計的椅子靠背則使用錐形紡錘立柱,與美國溫莎椅的紡錘形立柱一樣纖細。

本書作者手繪

搖椅的弧形彎腳必須稍微外擴,因為兩隻腳如果完全平行,那麼搖擺運動會使椅子在地板上緩緩向前移動。

韋格納將角度擴大,讓椅座的比例更寬敞,彷彿楔形的彎腳椅。座面部分是以三股紙繩手工編織而成。

四片式編織法(four-panel weaving)是傳統技藝,編出來的座面形狀好看,事實證明這種椅子極受歡迎,直到今天市場依然在生產。

韋格納搖椅的椅背上方橫木夠高,足以支撐頭部。我知道這一點的原因,是因為我平常看電視就是坐這種椅子。這張椅子給我極大的快樂,它不只舒服,而且給我美好的「感覺」。

編織座面具有宜人的彈性,扶手稍微彎曲並磨圓,旋削部件(the turned pieces)是隆起的形狀,總是讓我忍不住撫摸。山毛櫸木表面刷了清漆,使木紋得以顯露出來。

1947 年,也就是韋格納設計出相當保守的搖椅之後 3 年,櫥櫃工匠師傅漢生的監工湯瑪森(Neil Thomsen)和他合力做出一張罕見的躺椅。誇張的環形椅背與纖細的紡錘形立柱顯然受到袋背溫莎椅的影響,不過座面採用繩編而非實木,高度也低了很多,因此坐起來更能放鬆。

本書作者手繪圖

這把美妙的椅子看起來賞心悅目,坐起來也一樣妙不可言,部分舒適感來自椅背紡錘形立柱,因為使用者的肩膀確實接觸到木頭的地方都削成平面。

這些平面的比例,恰好製造出類似孔雀尾翎眼的裝飾圖案,於是韋格納的一個同僚脫口將它命名為「孔雀椅(Peacock Chair)」。

令人眼睛一亮的孔雀椅立刻為韋格納博得喝采,各界都讚美他的原創才華。這張椅子結合實用與奢侈,與柯林特(Kaare Klint;1888 – 1954)嚴苛的功能主義大相逕庭。

孔雀椅一方面展現簡潔的現代感,另一方面又流露堅定不移的老派色彩,更兼優雅迷人,多項優點同時匯集一身。

韋格納的椅子是謹慎研究的成果。他先用素描的形式探索一個構想,然後打造 1/5 的比例模型,過程中盡可能使用與成品相同的材料。

舉例來說,他會使用木頭和繩子做的繩編座面製造框架。這些模型大小約莫 20 公分高,從照片看來極其逼真。

下一步是由櫥櫃工匠動手建造實物尺寸的原型,藉此檢驗建構細節和落坐的舒適感。最終由韋格納繪製實物尺寸的設計圖,用不同視角觀看整張椅子:側面、前方、上方,這些視角全部畫在同一張紙上交疊呈現。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