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傳統戲曲藝文欣聞

藝湛登峯 歌仔戲木雕絲織技藝等六位國寶藝師受頒證書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8 月 1 日舉行「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授證典禮,文化部長李永得(中)親自頒發認定證書。(圖:文化部)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8 月 1 日舉行「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授證典禮,文化部長李永得(中)親自頒發認定證書。(圖:文化部)

文/謝平平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8 月 1 日舉行 2020 年「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授證典禮,王仁心、陳鳳桂、陳惠美、劉千韶、黃蘭葉與陳啟村等人在技藝上苦熬多年,終獲肯定。文化部長李永得親自頒發認定證書,他表示,六位國寶藝師致力傳統藝術的創作與傳承,豐富了台灣文化。

授證典禮開場表演由藝師王仁心、陳鳳桂(小咪)藝師帶領學子演出「河洛歌子戲團」著名劇目《天鵝宴》,並與樂師現場搭配,相當難得,也讓台下觀眾再次重溫台灣歌仔戲二大生、旦風采。

文化部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重要傳統工藝,認定保存者,至今已經十一年。

樂天市場 國際通運
台中文化資產園區渭水樓舉辦「藝湛登峯-109年度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特展,至8月15日。(攝影:謝平平)
台中文化資產園區渭水樓舉辦「藝湛登峯-109年度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特展,至8月15日。(攝影:謝平平)

李永得表示,文化資產除了有形的歷史建物,無形的文化資產更能代表台灣的文化底蘊與現況。蔡總統與行政院長蘇貞昌近日特別指示致力推動二事,讓台灣豐厚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其次則是使傳統文化能有序的代代傳承。

他表示,文化部將持續強化文化資產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制度,並整合資源,投注更多預算,讓世界更看見台灣。
 
在 109 年度文化部認定的藝師包括「歌仔戲」保存者王仁心、陳鳳桂、「纏花」保存者陳惠美、「刺繡」保存者劉千韶、「緙絲」保存者黃蘭葉、「傳統木雕」保存者陳啟村。

王仁心扮演梁祝中的祝英台,此為電視歌仔戲時代。(翻攝:謝平平)
王仁心扮演梁祝中的祝英台,此為電視歌仔戲時代。(翻攝:謝平平)

台灣歌仔戲邁向精緻化的推手與承傳教—王仁心、陳鳳桂

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民俗學者林茂賢表示,台灣歌仔戲有許多發展階段,包括賣藥班、內台歌仔戲、野台歌仔戲、電台歌仔戲、唱片歌仔戲、電視台歌仔戲等,王仁心(後改名王金櫻)通通參與過,而其最重要的貢獻就在於在 1990 年代將歌仔戲精緻化。

以前的歌仔戲不像現代劇場有導演、舞台總監等分工合作的制度,林茂賢表示,河洛歌仔戲首先提出現代劇場的編制,將唱腔、技巧等系統化,加上佈景、燈光,打造出新一代歌仔戲的雛形,知名作品《天鵝宴》、《曲判記》、《乞丐狀元》、《東寧王國》至今仍是經典。

陳鳳桂(小咪)自幼熱愛歌仔戲,為台灣少見能歌善舞,同時能詮釋老生、小生、小旦與丑角的歌仔戲演員。(攝影:謝平平)
陳鳳桂(小咪)自幼熱愛歌仔戲,為台灣少見能歌善舞,同時能詮釋老生、小生、小旦與丑角的歌仔戲演員。(攝影:謝平平)

「王仁心在開展台灣歌仔戲的傳承與教育後,近年較少出現在舞台上,但貢獻卓越,因此獲獎。」

近年與王仁心同時推動歌仔戲傳承的陳鳳桂(小咪)也為一般民眾所熟悉,小咪暨能詮釋小生,也能扮演小旦,「她就是歌仔戲界常講的『八支交椅坐透透』,全能型的演員。」

我餓了!趕緊來點吃的 ⋯⋯

林茂賢表示,小咪早年是藝霞歌舞團的台柱,能歌善舞,轉入歌仔戲界後,發展多元,近年在校園、民間擔任傳承的工作,貢獻卓越,因此獲得人間國寶的認定。

左起陳啟村、劉千韶、陳惠美、黃蘭葉。(攝影:謝平平)
左起陳啟村、劉千韶、陳惠美、黃蘭葉。(攝影:謝平平)

絲織藝術品的傳承—陳惠美、黃蘭葉、劉千韶

此次受到文化部肯定的藝師,以絲織藝術品的保存者居多,展現了傳統生活的工藝與巧思,例如民間生活文化的「纏花」。

纏花除了婚宴上新娘、婆婆所插的頭花,還可應用在成年禮或者公廳「供花」,新房吊墜或宮燈裝飾等處。總統蔡英文曾以陳惠美製作的纏花相贈中南美四位元首的夫人。

「頭花」民間俗稱「春仔花」,陳惠美表示,依照身份不同,女性家屬在婚宴當天要帶不同的春仔花,「新娘要戴石榴花,婆婆是福祿壽花,媒人婆是插梅花,不能戴錯。粉色春仔花是女方家屬,紅色春仔花則是男方家屬。」

陳惠美纏花作品「客家喜」,2019。(攝影:謝平平)
陳惠美纏花作品「客家喜」,2019。(攝影:謝平平)

春仔花包含剪、纏、捻、繡等工藝,並不是今日人們以為的塑膠花,在古早社會中,也是家族獨門藝術,一般不傳外人。

原本精擅皮雕工藝的陳惠美被朋友拿出來的「纏花」所吸引,透過引薦,拜高齡 90 歲的愛玉阿嬤為師,將這項閉門絕技承傳下來,並出書發揚光大。

除了纏花,今年獲得人間國寶藝師認定的還有「緙絲」保存者黃蘭葉與「刺繡」保存者劉千韶

緙絲作品具有獨到的構圖與配色美學,典雅莊重、質感細膩,以前多為皇室使用,「皇帝短命,就沒有福氣穿到」,可見其費工程度。

現場展出緙絲機器,並用鏡子比對出作品正反面。(攝影:謝平平)
現場展出緙絲機器,並用鏡子比對出作品正反面。(攝影:謝平平)

根據故宮研究員索予明的研究,緙絲能表現織錦不易表達的題材,因此曾與書畫結合,成為繡品的一頁斑斕彩史。

黃蘭葉因和服產業接觸到緙絲作品,是目前台灣少數熟悉緙絲材料、染色、織、繡的藝師。在故宮「天孫機杼—明清緙繡精萃」展覽中,她受邀複製〈緙絲仙桃圖〉,讓民眾了解緙絲織法正、反同花色的特點。

黃蘭葉表示,學習緙絲並不難,重要的是,心要能靜下來,吸收老師教導的技法。

「刺繡」保存者劉千韶 16 歲時開始學習刺繡工藝,因勤奮被公司選為刺繡班班長,由日本知名刺繡老師箸尾百亭親自教授,在素描、構圖、材質、配色、針法上受到嚴格要求,不但曾經臨摹〈清明上河圖〉,練習線條;還曾依照大自然的樹枝、花果等圖案,進行仿繡。

劉千韶技藝精湛,配色柔美,近年也投入教學,希望將這門技藝能繼續發揚光大。

「刺繡」保存者劉千韶 16 歲時開始學習刺繡工藝。(翻攝:謝平平)
「刺繡」保存者劉千韶 16 歲時開始學習刺繡工藝。(翻攝:謝平平)

要學四年三個月的福州派雕刻藝師—陳啟村

此外,以「傳統木雕」獲得國寶藝師認定的還有福州派木雕藝師陳啟村,他表示,早年台灣雕刻分為泉州派、福州派,前者不外傳,而福州派雕刻因為較晚進入台灣,因此積極向外發展,吸納人才。

陳啟村從小就喜歡雕刻,小學畢業當日,立刻請親戚帶他去學雕刻,「福州派雕刻不是學三年四個月,是四年三個月,才能出師。」

學徒生活的前三年,他僅是掃地、磨砂紙,連刀具都不能碰,本想扭頭回家,再學別樣技術,但轉念一想,沒有學成就回去,不被全村的人當笑話看嗎?他因此決定繼續學下去,也造就了一位今日的木雕大師。

陳啟村作品「英雄 鄭成功」,台灣檜木,2016。(攝影:謝平平)
陳啟村作品「英雄 鄭成功」,台灣檜木,2016。(攝影:謝平平)

「學徒生活就是在磨你的心啦。」名模林志玲結婚時,就是由陳啟村為其雕刻喜餅模子,一龍一鳳,相當精緻。

陳啟村憂心現代年輕人只想找成名的終南捷徑,而不願靜心學習傳統的清刀技藝,未來他將配合文化部安排,投入更多的教學活動。
 
為讓民眾能欣賞國寶藝師精采的藝術生涯與獨特的創作風貌,台中文化資產園區渭水樓正在展出「藝湛登峯-109年度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特展,有興趣的民眾不要錯過了,該展將展出至8月15日。

↙ Share ↙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