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謝平平
想了解台灣藝術論叢的民眾,聽到這個消息會非常高興!國立台灣美術館配合文化部研究、推廣台灣藝術史計畫,出版二冊圖文並茂的研究專書「台灣藝術論叢」,第一冊以世界、東亞的角度檢視台灣藝術與建築的發展,由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黃蘭翔擔任主編,另一冊則以展覽作為研究台灣藝術史的空間,由策展人簡伯如擔任主編。
第一冊《世界、東亞及多重的現代視野:台灣藝術史進路》
由知名台灣建築史學者黃蘭翔擔任主編,收錄有建築、繪畫、美術館的相關篇章,內容廣泛,兼顧在地、國際視野、現代性之三大特色。
- 世界建築史之建立──從東南亞的觀點(文/布野修司)
- 國家藝術史的困擾:從中國與台灣的兩個個案談起(文/石守謙)
- 柳宗悅:民藝思想的現代性(文/伊藤徹)
- 台灣初期現代建築思想知識的習得與實踐:高而潘建築師(文/黃蘭翔)
- 日治時期台灣的博物館創設過程與其特質(文/吳瑞真)
- 地方美術館打造的新美術史(文/並木誠士)
- 台灣文化資產保存之「周圍環境真實性」保存課題(文/堀込憲二)
- 排灣族與魯凱族傳統人像雕刻的地域性風格及族群移動意義(文/許勝發)
第二冊《展覽與時代:藝術展覽研究與台灣台灣藝術史》
則跳脫以往以藝術家、作品為中心的研究視角,改以展覽作為包裹社會文化發展的時空膠囊,藉由不同時代的藝文展覽,重新探討藝術領域在發生當下的時代意義。
- 策展人的創生——當代藝術的波動(文/Jérôme Glicenstein)
- 台灣美術展覽小史——兼論「國民美意識」之形塑(文/白適銘)
- 台、府展記事本末(附史論)(文/蕭瓊瑞)
- 省展的角色變革及其因素析探(文/黃冬富)
- 從歷史背影看當代的身形——史博館、極端新派、巴西聖保羅雙年展的三角關係(文/高千惠)
- 展覽.場域——回看朱銘 1970 年代的藝術現場(文/林振莖)
- 多重藝術與境的交織:重探「異度空間」與「超度空間」的歷史意涵(文/高愷珮)
- 想像的台灣當代藝術——從北美館「新展望展」到「台北雙年展」的查考(文/陳曼華)
- 諸眾之眼——策展機器再批判(文/蔣伯欣)
- 台灣館作為一個展演機制(文/林宏璋)
- 可遇不可求的共振機會?——談藝術介入空間啟動複雜關係與改變(文/黃海鳴)
- 附錄一: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以台灣觀點(文/倪再沁)
- 附錄二:從「發現亞洲藝術新航線」出發——「亞洲美術策展人會議」序(倪再沁)
文章收羅了藝術界重量級教授文章,也兼顧當策展人的經驗,並有檢討思維,而國美館前館長倪再沁的大作也收錄在內。作為檢視台灣藝術的論叢,可說相當全面。
「台灣藝術論叢」由《藝術家》雜誌出版,出版品將廣贈國內大專院校、附設美術班的高中以及各圖書館、文化機構、駐外機構等單位。國美館希望為讀者帶來當代最新的學術趨勢,更希望能鼓勵國內年輕學者投入台灣藝術史的研究,帶動全面的學術風氣。
國美館表示,為兼顧推廣功能,這兩冊專書文字流暢,也有豐富的歷史圖片與圖表資料,賞心悅目;同時編排俐落大方,符合現代人喜歡的極簡又帶有美學的設計感,擺脫學術專書過往枯燥的排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