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Richard Rogers 以英國勞氏大樓(Lloyd’s Building)獲得普立茲克獎;高雄的中央公園捷運站、慶富企業總部與台北豪宅「信義聯勤」等都是他的大作。出生在「美好年代」的 Richard Rogers 跨越了古典主義、啟蒙時代、理性主義的思考過程—是,包括了他身上所流的義大利古典血統,試圖創造出新時代的建築語言,精彩過程都收錄在《建築的夢想》中。
Text / Richard Rogers, Richard Brown
模矩住宅
自從「四人組」(編按:他與同學 Norman Foster 二人加上各自的妻子)蓋了信賴控制工廠後,標準化組件和非現地製造已廣獲理解,並由商業開發商大加應用。
如今,現代辦公室和工業建築幾乎全是採用非現地製造,在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的協助下,可以符合高度嚴謹的規格需求。
不過住宅似乎還陷在基礎技術的泥沼裡,和我們當初在莫瑞馬廄街的痛苦經驗一樣。儘管如此,我們還是持續在模矩住宅這方面下功夫。
1990 年代初,一家韓國製造商要求我們設計一個模矩系統,可以用標準單位五分之一的價格,提供十萬間小套房公寓。
我設計出一個單間、輕量的不鏽鋼單位,面積二十五平方公尺,格局彈性,可以根據白天夜晚的不同用途,重新調整可摺疊的個別元素。
這些單位都是非現地製造,然後用卡車運往基地,套入中央的核結構上(裡頭也包含服務性設施)。
我們和客戶力爭,希望在單位模矩上允許某些變體,供不同規模的家庭使用,但客戶堅持只要一種(兩人用的)模矩,最後這項計畫並未生產。
晚近,我們和雪菲爾德絕緣材料集團(Sheffield Insulation Group)合作,以非現地製造為基礎,發展出一項設計概念,可以生產出高度絕緣性的模矩住宅單位,同時用數控切割確保每個部件可以精準契合。
位於倫敦西南區的 YMCA 是第一個採用這項科技的客戶。
「Y 立方」(Y:Cube)是一種微型公寓,從 YMCA 的青年旅館變成中繼屋。每個公寓單位都是非現地製造,全部完成後運送到基地,只要插接上去就能運作。第一個 Y 立方計畫共有三十六個單位,已在米徹姆(Mitcham)完成。
另外,路易斯漢議會(Lewisham Council)也委託我們利用同樣的程序設計一個臨時住宅案。
我們在「PLACE╱聖母泉」(PLACE/ Ladywell)這個案子裡,興建了二十四個更大的家庭單位,由兩個模矩組合而成。位於底樓的挑高單位,則是為社區用途設計的,可做為零售商店、辦公室和咖啡館。
我們也在 2016 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發展出「樹屋」(Tree House)概念。
樹屋是採用木結構,可以由低科技工廠利用當地生產的木頭組裝,通常可堆疊到十層樓以上。每個單位都有高度靈活的內部格局,且可通往下方單位屋頂上的私人或公共花園。底樓是開放空間和小餐館,鼓勵互動和社區營造。
每個單位彼此支撐,堆疊環繞著中央的樓梯和電梯,可以將預備性的土方工程降到最低。
自從我們設計拉鍊屋(編按:可快速組裝的房屋)以來,這五十年間,科技的進展已經讓建築和營造改頭換面。但是,面臨當前這個史無前例的住宅危機,我們卻還在使用和五十年前一樣的過時技術興建住宅。我們需要革命性的住宅興建,發展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語言和結構。
- 更多樹屋內容,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