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摩挲冊頁香

《建築的夢想》——Richard Rogers 對社會住宅的構想

《建築的夢想》除了收錄普立茲克獎得主 Richard Rogers「邊園 Parkside 」、法國龐畢度中心、英國勞氏大樓等重要設計案的思辨過程,也記錄了他發明的預鑄工法、木構造等設計案,他也著力重建行人的公共空間,並構思社會住宅如何發展,本書除可當作 Richard Rogers 個人作品輯錄,更是一部城市史。

《建築的夢想—龐畢度中心建築師理查・羅傑斯自傳》書封,原點出版。
《建築的夢想—龐畢度中心建築師理查・羅傑斯自傳》書封,原點出版。

TEXT / Richard Rogers, Richard Brown

在城市裡打造新市鎮

二十五年前,都市任務小組率先提出報告,呼籲重新恢復永續的緊密城市,而如今,都市復興依然是未完成的革命。

在許多英國城市裡,都市規劃還是落後於漢堡、斯德哥爾摩和哥本哈根等城市。

自行車騎士和行人持續臣服於眾多城市街道上的汽車使用者,以及往日公共空間的保全巡邏員,因為私人所有權已進一步蔓延到公共領域。

最重要的是,我第一次思考住宅的需求規模這問題,是在我們千辛萬苦努力想完成溪畔別墅和莫瑞馬廄街的時候,如今五十年過去了,我們還是沒蓋出足敷所需的住宅。

《邁向都市復興》出版後,住宅營造的數量穩步提升,並在 2008 年以略略超過十七萬戶的數字達到最高峰。接著金融危機登場,2014 年,英國二十五萬戶的住宅需求,我們只達成一半。

而真正蓋出來的住宅又非常狹小。我們的居住標準面積差不多是世界最差的;日本、比利時和荷蘭的一般家屋有五成比我們大。倫敦的短缺比例也差不多(一年所需的五萬戶住宅,近年來都只蓋了兩萬戶)。

頭上有片屋頂是四大基本人權之一,外加健康、教育和食物。

但越來越多人遭到房東驅趕,他們的薪資停滯但租金卻不斷攀升,佔去他們收入的七到八成,而非一般認為「可負擔」的三成。

無家可歸的社會後果相當可怕:人們被留在街頭、收容所或廢棄的房舍內。倫敦有超過五萬個家庭住在臨時性的住所,單是 2015 到 2016 年間,露宿街頭的英國人數就增加了三分之一。

飆漲的房價讓一整代人買不起房子,讓既有的不平等更加失衡。不管用任何標準,這都是一場危機,而在倫敦之類城市,如果人口依照預期增加,情況將會更嚴重。

但我們其實有空間可以蓋更多住宅,而不會吃掉倫敦周圍和英國其他城市自 1940 年代以來的綠帶。未開發地區的開發代價實在太高,因為通勤必須更仰賴汽車,需要打造嶄新的社會性和實用性基礎設施,還得擴散到更廣大的地區。

加拿大的一項研究估計,市政當局必須為一個郊區家庭付出的直接成本,包括政府、警察、消防、道路、學校、公園、圖書館、文化設施和垃圾,是每天三千五百美元,但一個市區家庭的成本卻不到一千五百美元。

這些成本還不包括二氧化碳排放、塞車,以及意外和空氣汙染所導致的健康受損——同一份加拿大研究也指出,這些損失每年超過兩百七十億美元。開放未開發地區將會導致投機熱潮,將投資的錢從都市基地轉移出去,卻未必會真的多蓋出一棟住宅。

土地短缺並不是當前的問題——單是倫敦一地,就有足夠的棕色地帶可供未來十年使用,隨著經濟變遷持續發展,新基地也變得越來越自由,在交通樞紐附近改造和開發,不僅能強化社區,也能以對環境負責的方式容納成長。

我們可以在既有的城市裡興建新市鎮,因為我們在倫敦的國王十字站有鐵路用地,在漢堡則有港城(Hafencity)的廢棄船塢。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興建我們需要的新家呢?

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住宅供應政策是由一小群住宅營造商掌控,他們沒有動力用更快的速度興建,或改用可以更快速的新科技。慢慢蓋可以讓價錢保持高檔─英格蘭東南區的住宅平均售價是平均薪資的十倍─這對買下土地的開發商來說相當有利。他們的股東要的是獲益,而不是讓售價穩定或下降。

我們應該使用非現地製造來實現規模經濟,而且可大大加速營造時間。目前正在發展一些新的設計和系統,包括 AECOM 的「理性住宅」(Rational House)和零碳工場(Zed Factory)的「零能源帳單住宅」(Zero Bills House)。

由伊凡・哈伯和安德魯派特里基(Andrew Partridge)領導的 RSHP,則和 YMCA 合作,設計了「Y 立方」,這款住宅可以非現地製作,並在幾小時內於現地組裝完成,只要六萬英鎊。

RSHP 在 2016 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樹屋」概念,提供七十五平方 公尺的木構架低價屋。(圖:原點出版)
RSHP 在 2016 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出「樹屋」概念,提供七十五平方 公尺的木構架低價屋。(圖:原點出版)

RSHP 也在路易斯漢(Lewisham)設計了「PLACE╱聖母泉」計畫,還有模矩式的「樹屋」計畫─那是我們 2016 年威尼斯雙年展的重頭戲。

住宅計畫和城市復興不可或分,也是發展永續緊密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應該得到當地民選政府的擁護,得到技術精良的規劃人員的支持,選定建築物的基地、品質和數量,讓社會與經濟混融,設定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空間的層級,與所需的社會基礎設施(學校、醫院、警察局和消防站、社區中心)以及內部和外部空間的質地。

必須以這些規範為基礎,設計一個清晰但有彈性的總體規劃。在這之後,也唯有在這之後,開發商才能開始競標(但可提出如何強化的建議),並承諾在彼此同意的時間範圍內,將案子建造出來,而且應該租售混合,方便市場快速消化。

我們把自己鎖在供不應求和投機的有毒模式裡。我們拋售社會住宅,讓住宅福利津貼灌進私人地主的口袋。該被當成基本人權的住宅,竟然變成可交易的資產類別,讓住宅擁有者陷入價格飆漲的漩渦,而政府還抵死不願去打破這種情況。

但少了政治的介入,有幸晉升有屋階級者和其他不幸者之間的鴻溝,就會越來越深。

我們有財富,我們有土地,我們還有能創造永續活力開發區的素材,但我們的政府和經濟政策卻讓我們失望。

政府應該體認到,住宅是經濟福利的基礎結構,也是一種基本人權,我們應該和議會攜手合作,打造符合我們所需而且買得起的房子。

更多預鑄工法內容,請點擊。)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