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台灣首次「亞洲酒文化特展」特展十月移師台中文化資產園區(舊台中酒廠)展出,共有 60 件亞洲相關酒器文物,時代橫跨唐朝到清朝,包括夜光杯,排灣族、鄒族、泰雅族的製酒文物,現場並以科技與民眾互動,讓大人小孩都能在該展中找到樂趣。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十三行博物館、歷史博物館今年共同舉辦「飲酒 Bar—亞洲酒文化」巡迴特展,第一站在新北十三行博物館,短短四天吸引 4 萬人次前往參觀。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施國隆表示,他表示,酒文化是與人民生活的連結,台中舊酒廠(現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在 1916 年開始營運,為大正製酒株式會社台中酒工廠,之後作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中酒廠,直到 1998 年為止。
現在仍維持當年製酒的硬體,施國隆表示,需軟體來「連結土地與人民記憶」,該展即是非常好的媒介,從唐朝夜光杯到日本伊萬里瓷器,還有來自沈船的英國薑汁酒瓶,與原民的酒文化。
館長廖新田表示,史博館的酒器從宋朝一路到清朝,收藏完整,每件展品的形式與歷史地位都非常重要,不亞於故宮;此次雖是微型展,但已能看出酒文化發展的脈絡。
該展許多文物來自史博館,材質多樣,包括素雅的陶、高雅的瓷、稀少的玻璃杯等,還有難得一見的唐朝夜光杯。
廖新田解釋,夜光杯就是現在的玻璃杯,唐朝玻璃工藝尚未興盛,但這只夜光杯器型優美,可以想見當時工匠水準很高。
此次展出的酒氣除了沿用到今日的酒杯,酒壺,還有宮廷中的葫蘆瓶、執壺、溫碗等。
原住民怎麼喝酒?
「飲酒 Bar—亞洲酒文化」還可見到罕見的原民酒文化,包括排灣族使用的「單杯」與「連杯」,長型器型可讓二人同時飲酒,但也考驗默契,通常用於雙方停戰協定、顯示敬意、婚禮、勇士共飲等場合。
此外,還有鄒族使用的酒瓢壺、泰雅族的藤製壓酒器等,可觀察到研究早期原民的藤編技法已經相當高明。
不只喝酒 還有現代史的見證
現場還有一只清朝官窯「冬青釉葫蘆瓶」,小口細頸,器內為白釉,器物表面則為青釉,呈冬青色,底部還有篆書所寫的「大清乾隆年製」。廖新田表示,這是二戰後,日本歸還中華民國的第一批文物,顏色高雅,史博館也因接收了這批文物,一掃社會質疑史博館為「真空館」的疑慮。
飄揚過海,加入亞洲酒文化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台灣隨著印度、印尼之後,短暫成為葡萄牙、荷蘭的根據地,周圍也有許多沈船,打撈上岸後,發現了從清朝帶來的薑汁酒瓶,難得一見。
「飲酒 Bar—亞洲酒文化」將在台中文化資產園區,從十月展出到明年二月廿八日。
明年一月,史博館也將與十三行博物館、宜蘭博物館將聯合推出「海洋文化」特展,展館將設在十三行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