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建築精選文章

台中文化資材管理中心揭牌 學者:菸草再乾燥場建築適合文資保存

台中、嘉義、屏東、花蓮為日治時代的四大「再乾燥場」

台灣第二個文化資材管理中心——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1月15日開幕儀式。(攝影:謝平平)
台灣第二個文化資材管理中心——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1月15日開幕儀式。(攝影:謝平平)

文/謝平平

台中市是台灣第二個成立文化資材管理中心的縣市,由文化部補助 133.8 萬,台中市自籌 89.2 萬,合計 230 萬。以大里菸葉再乾燥場的桶菸倉庫為址,1月15日舉行揭牌儀式。文化部文資局副局長張仁吉、台中市副市長黃國榮、台中市文化局局長張大春、文資處處長李智富與地方民代皆到場觀禮。

「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位於大里的菸草再乾燥場中的桶菸倉庫,張仁吉表示,台中市對文化資產相當重視,是第一個成立文化專責機構的縣市政府,他期盼,該處未來能成為台灣文化資材管理的交流中心。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張仁吉出席「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開幕儀式,左為台中市文化局長張大春。(圖:台中文建繪)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張仁吉出席「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開幕儀式,左為台中市文化局長張大春。(圖:台中文建繪)

台中市文化資產處處長李智富表示,在修復歷史建築或古蹟現場,多少會有損壞或無法回復原位的舊料,透過文化資材管理中心,這些舊料可「大料變中料、小料」,不會直接變成廢棄物。

台中文化資材管理中心收存八大類文資

大里菸草再乾燥場面積約 11,417 坪(37,742 平方公尺),設有 6 座獨立「桶菸倉庫」。台中文化資材管理中心規劃收存的文化資材種類包括:大木、小木、磚、瓦、石、玻璃、門窗與其他等八類。

包括清朝儒考棚的柱珠與瓦片、大戶人家的大木結構與窗櫺雕花、后里馬場早期的避雷針與木棟札、聯勤總部豐原甲型聯保修廠等,均已進行清潔、除蟲、防腐處理。

「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留存清朝儒考棚的文化資材。(攝影:謝平平)
「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留存清朝儒考棚的文化資材。(攝影:謝平平)

張仁吉指出,「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符合綠色循環的潮流,也能建構資產共享的努力方向。過往在修復文化資材時,常以新料修舊,無法「修舊似舊」,張仁吉表示,未來在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的調配下,歷史建築的修復能更趨近其真實性。

民代到場祝賀時,也表達希望活用大里菸葉廠的想法。

台中市文化局長張大春表示,正在評估大里菸草再乾燥場規劃藝文活動或展覽的可能性,也歡迎民眾若有拆除老家的物件,可通知「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經專家檢視,若有合適,市府將收入管理中心。

「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留存清水皇家「瀞園」部分損壞的文化資材,未來將大料變中料。(攝影:謝平平)
「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留存清水皇家「瀞園」部分損壞的文化資材,未來將大料變中料。(攝影:謝平平)

學者:菸草再乾燥場建築適合文資保存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教授王貞富指出,文化資材管理中心的成立符合「搖籃到搖籃」的趨勢,修舊如舊,而菸草再乾燥場不但建築體高大,又位於大里軟體園區(日治時期的台中菸草試驗場)附近,交通方便,他認為未來極可能成為中部五縣市的文化資材管理中心。

而台灣雖在荷治、清領、日治、民國等不同時期,使用的是不同材料,但對於文化資材管理中心未來建構台灣完整的歷史資材,有一定貢獻。

台灣技職體系式微造成許多匠師找不到學徒,王貞富表示,文化資材管理中心收存的部分物件或可作為教育的傳承,或文創發想的基礎。而較具有文化意義的物件,如彩繪等,則建議作為常民建築的典藏品。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系所教授王貞富進行解說。(圖:台中文建繪)
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系所教授王貞富進行解說。(圖:台中文建繪)

在建築方面,從青菸到桶菸,尚須蒸熏、陳熟,才能出貨,因此桶菸倉庫的設計已考慮溫度、濕度的調控,又能讓推高機進出作業,王貞富認為,作為存放文化資材的空間,正好延續捅菸倉庫的設計,比作為其他用途更加妥貼。

台灣的菸草產業史

菸草產業在日治時期被列為專賣事業,但在荷治時期之前就有菸草紀錄,據說是在西班牙水手與原住民的交易流進台灣。

日治初期,日本年年補助台灣歲入超過 7 成,總督兒玉源太郎(1852-1906)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1857-1929)上任後,為使台灣財政獨立,將製藥(鴉片)、鹽業、樟腦、菸葉等收為專賣事業,交由總督府專賣局管轄,台灣因此擁有完整菸草產製體系,並能以機械代替人工。

一剛開始,日本人習慣的捲菸與中國、台灣習慣的煙絲不同,台灣總督府聘請福建、浙江菸農到全台指導,並開始試種中國種、雪茄種、黃色種、土耳其種、日本種、蕃產菸草。

中國種菸草適合製造菸絲,中國、台灣上流社會多習慣菸絲產品,1911 (明治 44 )年銷售量達到最高,176 萬斤,但隨著捲菸的盛行與濾嘴的發明,菸絲消失在台灣市場。

「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設於大里菸葉再乾燥場中。(攝影:謝平平)
「台中市文化資產資材管理中心」設於大里菸葉再乾燥場中。(攝影:謝平平)

台灣菸草產業得以擴大的主因,與來自美國的黃色種菸草在花蓮試種成功(1915)有關。

黃色種菸草是製造捲菸的原料,外銷成績不錯,但青菸從花蓮運到台北加工,儲存過久,品質劣化,台灣總督府因此引進「複薰機」,又找了日本捲菸工人到台灣傳授技巧,台灣煙草產業不但邁向機械化,品質也因此提升。

因成效良好,黃色種菸草在 1930 年推廣到全台(1930),當時已有台中、嘉義、屏東(含高雄)、宜蘭、花蓮等五大菸區,尤以高雄、屏東菸葉品質為佳。

當時,台中大甲、西屯、沙鹿以及南投、竹山、彰化員林、北斗等處都大量種植,專賣局遂在大里新建「台中支局葉菸草再乾燥場」,與嘉義、屏東、花蓮等為台灣四大「再乾燥場」

上游|種 植 → 烘 烤(青菸) → 檢 視 → 收 購(買菸場)

中游|青 菸 入 庫 → 除 骨 → 複 薰(成為桶菸)→ 桶 菸 入 庫 → 蒸 熏 、陳 熟

下游|製 菸(台北松山菸草工場) → 專 賣 局 銷 售
台灣菸葉事業生產、製造流程(整理:謝平平)

「複薰(再乾燥)」是再乾燥場中最重要的工作,以鍋爐、幫浦、木炭為動力,調節菸葉乾、濕度,這是保證品質的關鍵技術,一直沿用到戰後。

「台中支局葉菸草再乾燥場」1941 年開始選址,1943 年完工,負責中部與新竹的菸葉加工。

國民政府來台後,成為菸葉管理委員會的台中辦事處,日治時代的建築(磚造木屋架)僅保留了汽罐室,其餘全部拆除,並新建多棟建築,包括再乾燥場、桶菸倉庫、鍋爐間及浴室、買菸場、辦公廳(木構)、員工餐廳(木構)等。

1990 年代,國外菸草品質高、價格低,公賣局開始進口國外菸草,加上開放洋菸進口,國內菸草種植才告沒落。

2002 年,《菸酒管理法》實施,菸酒公賣局改制為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民營化組織。

2017 年,「台中支局葉菸草再乾燥場」正式關閉,其中有 6 棟建築群受台中市政府定為「歷史建築」。

參考資料:

  • 歷史建築「台中支局葉菸草再乾燥場建築群」修復及再利用計畫(景雅琦建築師事務所,2017)
  • 舊嘉義菸葉廠歷史沿革調查研究計畫(嘉義市文化局,2016)
  • 1913 至 2000 年花蓮菸草產業之研究(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李美惠,2010)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