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緻生活

因舒伯特才流芳後世的短命「阿貝鳩尼琴」

吉他型大提琴。(圖:Florian Monheim , CC 授權BY-SA 4.0) File:Arpeggione Henning
吉他型大提琴。(圖:Florian Monheim , CC 授權BY-SA 4.0) File:Arpeggione Henning

文/謝平平

18、19世紀,歐洲音樂活動蓬勃發展,帶動了樂器研發,例如現已消失的吉他型大提琴—上半身為吉他,下半身為大提琴,音色優美,卻因演奏問題在短短十年中退出歷史舞台,當時這樣的樂器很多,而舒伯特的這首《阿貝鳩尼奏鳴曲》是吉他型大提琴至今被大家所熟知的主因。

19世紀,音樂已非皇家貴族專屬的社交活動,各地興建有許多音樂廳,付得起錢的中產階級也能在音樂廳中聆賞古典音樂,促使樂器研發迭有新意。

1823年,維也納製琴名家Johann Georg Staufer(奇美博物館收藏有他的名琴)製造出「吉他型大提琴」,有吉他的指板、大提琴的琴橋,音色在某些音域宛如古大提琴、有些又像雙簧管,讓當時音樂家相當驚豔。

1824年寫出《阿貝鳩尼奏鳴曲》(圖:公有領域)

舒伯特(1797—1828;Franz Schubert)1824年寫出《阿貝鳩尼奏鳴曲》,由吉他名家Vincenz Schuster(約1797 —1863)首演,現已改編多種版本,如鋼琴與大提琴、鋼琴與中提琴、鋼琴與小提琴、鋼琴與吉他等,而迷人的旋律與琶音更是該曲最吸引人之處。

吉他型大提琴的演奏技法會有一種特有的琶音(arpeggio),舒伯特將此曲命名為《琶音奏鳴曲(Arpeggione Sonata)》,吉他型大提琴因此成為很少人聽過的「阿貝鳩尼琴」。

當時有知名吉他演奏家、大提琴家推薦,舒伯特也寫了優美樂曲來推廣,但問題來了,彈著吉他的音樂家願意改學拉弓嗎?大提琴家想重新學習吉他指板的技法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這把擁有天上人間優美音色的「吉他型大提琴」不到十年,就消失在市場上了,舒伯特寫下的這首《阿貝鳩尼奏鳴曲》成了後人認識「吉他型大提琴」的契機,並被改成大提琴與其他樂器的演奏版本。

哪裡聽這首曲子?|東西樂音初夏飄揚歌劇院 還有精彩京劇《長坂坡》《巧縣官》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