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堅持保留傳統技藝的台北木偶劇團 11 月將帶來大受好評的「水鬼請戲」作品,該戲由入圍「傳藝金曲獎」最佳導演伍姍姍加入現代劇場元素,以發生在嘉義大林的水鬼傳說為本,經最佳編劇周玉軒多方考證後,寫出這齣布袋戲班口耳相傳的精彩劇本;而該劇的演師口白也受劇評家耿一偉大讚夠道地。
全台布袋戲班的傳說
過往掌中戲作品多以神佛、忠孝仁義故事為主,「水鬼請戲」的故事卻是源自於布袋戲班都知道的一則傳說。亦即嘉義的布袋戲班某日收到一則從子夜演到天亮的邀請,且不能有神仙角色。
戲班如期開演,卻怎麼也等不到日出可以收工,演師個個精疲力盡;此時團長若有所思,從後台找出和尚戲偶,唸出「阿彌陀佛」台詞,台下觀眾頓時消失無影,大家才知已過中午。
伍姍姍表示,「水鬼請戲」來自嘉義大林傳說,每個角色都經周玉軒考證過,並安排戲中戲「千里送京娘」來與劇中人物想法相呼應。
考察嘉義大林歷史
周玉軒涉獵京崑,也在大學授課,過去劇本作品多以「人戲」為主,「水鬼請戲」是她首部偶戲作品。她特意翻閱許多嘉義大林當地歷史,塑造出的水鬼都曾出現在地方誌上出現,但偶戲的劇本、不夠熟稔的台語,是她最大的挑戰。
「我本來以為寫什麼,演師都可以演出來。」經過討論,她才知偶戲的角色塑造仰賴演師的詮釋,後來修正劇本,留出更多演師的表演空間。
龍、魚等生物的出現,加上陰陽同台的空間處理,也是她首次遇到的問題,但偶戲調度相對靈活,也讓周玉軒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水鬼請戲」劇本。
就是要聽口白與北管音樂
台中歌劇院副總監鄢繼嬪因耿一偉推薦,也讓她特別注意到這齣戲的口白。演師吳聲杰以宋太祖趙匡胤、該劇主角泉仔(江一泉)等角色為例,示範不同時空下的人物口白,「趙匡胤講話不可能跟我們一樣。」他即席演出文言與現代說話的不同,果然相當吸引人。
吳聲杰表示,布袋戲的口白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布袋戲偶無法表現情緒,只能靠口白來呈現,而學習口白的第一步是從念誦漢文開始。
此外,民眾可在「千里送京娘」的戲中戲,欣賞到傳統掌中戲與北管音樂的演出,臺北木偶劇團團長林永志並幫不同角色寫了各自主題曲。
走入現代劇場,伍姍姍運用編劇巧思、場景佈置,界定不同場景,而鬼無形體,又該如何演出呢?喜歡掌中戲的民眾,可上 Opentix 網站購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