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琵琶藝術家鍾玉鳳在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好評不斷,受邀加入「台積心築藝術季」,9月1日將在台中國家歌劇院舉行《擺度之外》音樂會,為「台積心築藝術季」首次邀請的無國界音樂會。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鍾玉鳳的琵琶跨界演出,讓人驚豔,她也表達對企業的感謝,使精彩作品得以嘉惠全台樂迷。
琵琶與二胡,向來是國樂主角,而琵琶音色尤為強烈,從《霸王卸甲》到《塞上曲》,能文能武。鍾玉鳳(Yufeng Chung)自幼學習琵琶,一直到研究所都在傳統音樂領域中,並曾遠赴北京習藝,更上層樓。
精煉下的琵琶
畢業後,她從民族樂團「忘樂小集」到客家歌手林生祥「生祥與瓦窯坑 3 」樂團,曾獲得金曲獎肯定。2006 年,受「流浪之歌音樂節」邀請,與印度打擊樂手 Ramesh Shotham 、匈牙利小提琴家 Zoltan Lantos 共同進行琵琶創作演出,此次是鍾玉鳳首次為琵琶進行創作;二位知名音樂家對她的作品不斷研究指法,讓她體會到,獨立創作能夠呼應現代的生活。
「擺度之外」音樂會多為創作曲,其中《大板風入松》以民間樂曲《風入松》進行改創,「板」指不同的板式,從散板、慢板到花板,鍾玉鳳表示,傳統琵琶樂曲在節奏上也很豐富,只是過去彈奏的重點並不在此。
而《海的等待》則以輪指技法做出海潮聲音,並以一弦放空做出細膩海潮效果,為琵琶找到新語言。
獨奏樂器琵琶與其他樂器的互動
2008 年,鍾玉鳳赴德參加「越界」駐村音樂家,在與不同國籍的音樂家共同演出中,獲得了共同參與、不可預測的的樂趣。
她因此詢問自己「如果不帶樂譜,是否還有演奏的能力?」如果無法演奏,是否代表自己在音樂造詣上,仍有不足?
琵琶,在互動演出的舞台上不斷調整角色,「我剛開始跟音樂家合作時,他們覺得『太多了』,我一直彈個不停。」鍾玉鳳表示,琵琶原是獨奏樂器,彈個不停是常態;但互動合奏需要與其他樂器對話、傾聽、丟接,並從中創造不同樂器的對話空間,「那個音樂有不同的活力。」
她彷彿找到一條新路,樂此不疲的到各國參加越界音樂會,她也不斷摸索琵琶的角色,「(越界)那個難,不是技術上,因為這個勤練就可以,主要是在保持一個開放的狀態,尤其又是半即興。」
而有時也不在於技巧的相互襯托,需要更進一步了解對方在乎的是什麼?如何讓對方自在的展現自己?「藉由這樣的方式,去理解其他的音樂,我很榮幸。」
越界的捷徑:學好傳統
1990 年代,二岸開放,曾到北京受業二年的鍾玉鳳不諱言,學到不少密技,讓聲音更加漂亮。但也因大陸經過文革,許多老師承傳了技巧,但卻不理解背後的內涵,為何此處留白?為何聲音線條要如此經營?
「我的美學是林谷芳(Gu-Fang LIN)老師教我的,我跟他學了很久,他教給我的是文化視野,他的《諦觀有情:中國音樂裡的人文世界》我看得很熟,非常感謝他整理出這一套書,我學到傳統美學上的精華。」
也因為在傳統文化、技法上的穩紮穩打,鍾玉鳳能玩跨界,更不畏「迷路」。
「大家現在都講跨界,跨界的捷徑,就是把傳統學好,你不把傳統學好,無法體得真味,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在哪裡?」
傳統基底為什麼重要?鍾玉鳳表示,跨界演奏,須把琵琶的靈魂帶過去,而不是彈奏另一個東西。
「我從來不怕我彈的不是琵琶,表面上看來不是熟悉的形式,但我的呼吸與節奏都是琵琶的身體。就算是模仿,也要把它拿過來,比如用琵琶演奏佛朗明哥,是用琵琶的氣口去彈,這樣就更形豐富。」
共創,是現在的重心
鍾玉鳳視跨界音樂合作為靈魂的相互審視,而不僅是表面形式的挪移,其中的豐富度來自於個體的成長,而不是技巧的疊加。
「我深愛傳統,我希望這個樂器可以延續他的生命。」鍾玉鳳表示,國樂與現代人對話的空間太少,透過打開自己的心態,站穩傳統的腳步,才能讓自己的音樂更加豐富。
透過「共創」,她希望找到琵琶與新聲音的對話,「擺度之外」音樂會上她將與手風琴、鋼琴、伊朗手鼓、打擊、人聲、共鳴器吉他、十二絃吉他、佛朗明哥吉他、擊掌手等共同創造節奏的流動。
合奏音樂家則包括謝杰廷、鄭雅心、陳思銘、游柏彥、柯乃馨、陳柏因等,低音提琴劉育嘉也將加入演出。
2022 年 9 月 1 日(四) 19:30 |台中歌劇院
曲目
《大板風入松》
《七拍子》
《九拍子》
《中國佬的華爾滋》
《夜之城》
《西瓦》
《山靈的呼喚》
《月光》
《山的下落》
《簡單擺》
《海的等待》
《垂釣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