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時代人文藝文欣聞

AI 演算變幻張光賓〈江山無盡〉 國美館再現焦墨筆下的山居歲月

「張光賓〈江山無盡〉─多媒體互動展」開幕邀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表演。(圖:國美館)
「張光賓〈江山無盡〉─多媒體互動展」開幕邀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表演。(圖:國美館)

文/ 謝平平

書法界一提到張光賓,幾乎都滿懷感恩,這位「一個人來、一個人走」的書界精神領袖生前提攜後輩不遺餘力,並將故居「麗山寓盧」捐贈給故宮。館長梁永斐表示,該館為讓年輕世代了解張光賓的作品,選擇長卷〈江山無盡〉以 AI 技術演算成不同角度的觀畫經驗,舉行「張光賓〈江山無盡〉─多媒體互動展」,民眾可踩在沙丘上,模擬張光賓幼時在山中的赤足歲月,畫中皴法搭配 AI 進行變化,是難得一見的互動展。

張光賓(1915-2016)出生在四川達縣,初中畢業即接下校長一職,每天翻山越嶺去教書,從國文教到美術、體育,所謂「校長兼撞鐘」莫過於此;考上國立藝專後,師承李可染、傅抱石、高鴻縉等傳統水墨家;後從軍報國長達 20 年,31 歲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55 歲上校退伍。

軍旅期間,張光賓有空就勤練篆隸行草,研究其結構、筆法,因具有水墨專長,退休後被人引薦到故宮任職,也開始了他長達 19 年的研究工作。

樂天市場 國際通運

張光賓最受人肯定的成果,是他對「元四家」下了極深的功夫,以多角度考證為二岸各自持有半幅的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做了真偽之辨,解決長年的懸案。

〈富春山居圖〉研究受到國際肯定

黃公望(1269-1354)是江蘇人,元四家之一,〈富春山居圖〉是他的名作。原本將成收藏家的陪葬品,最後一刻,被收藏家的親人從火堆中搶救成功,全幅作品因此僅留存一半,就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無用師卷」,大陸的「子明卷」則來自清宮舊藏。

張光賓門生、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教授陳永賢表示,光老從歷史學、地理誌、筆法、作畫地點等考究,認定「無用師卷」是真跡,獲得國際認同,奠定他研究元代繪畫的里程碑,其出版的《元四大家》也成為後世參考的重量級用書。

從故宮退休後, 74 歲的張光賓才開始創作,最常見的主題就是山水。

陳永賢表示,山為君子、自我象徵,歷代畫家對山水皴紋的創作特別重視;元四家倪瓚畫山不畫人,因為當時中原受到異族統治,而張光賓的大山則有書屋,隱喻自己避世的心情。

自創皴法、黑白雙色創作 今人難見

光老筆法取法元人,並予以變化,87 歲自創「焦墨散點皴」,91 歲再創「焦墨排點皴」,作為山形構成,筆觸帶有疏密、粗細、縱橫、腴潤的細微變化,或快或慢,排點皴紋則凸顯飛白、聚散的運筆;並以留白為瀑。全畫幾為黑、白二色,少數點景才有赭石、石青、石綠等色。

我餓了!趕緊來點吃的 ⋯⋯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國畫的墨色以深淺分別,就有五種,想以黑、白二色進行創作,畫面具有動感,難度可說相當高。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圖:國美館)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圖:國美館)

陳永賢表示,光老自創皴法,在明代以後的書畫界就極少見,更加使人敬重。

北宋范寬自創雨點皴,描寫生長在華北乾燥氣候下的山石,南宋遷都至杭州,南渡的李唐因此創立斧劈皴,描畫氤氳江南,至今仍是許多畫家學習的皴法;元代則有王蒙自創「牛毛皴」用以描繪蓊鬱山林。

明四家學習的是南宋筆法,清四王則又重拾宋朝筆法,畫家多半從中重新詮釋,但極少自創皴法。

「光老書法基礎好,對各書體研究透徹,因此能自創不同皴法。」

他表示,光老的皴法與米芾的「米點皴」並不相同,光老以隔夜餘墨進行創作,先寫書法再畫畫,乾筆為其特色,以書入畫,稱為「焦墨」;而「米點皴」則帶有水氣。

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學系教授陳永賢(圖:國美館)
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學系教授陳永賢(圖:國美館)

91 歲高齡創作〈江山無盡〉

〈江山無盡〉單幅長約 80 公分、高約 60 公分,總長度 17 公尺,現為國美館典藏品,收藏的緣分來自省美館時代,光老即已在此舉辦過展覽。國美館收藏的五件作品中,以長卷〈江山無盡〉最為精彩。

陳永賢表示,長卷考驗畫家的耐力、體力與眼力,以 91 歲的畫家來說,是難得一見的作品。

他指出,該畫「有大的山水結構,細部則以皴、擦慢慢完成。從墨點、皴法、筆法來看,〈江山無盡〉有綿延不斷的感覺,架構又很穩固。」

張光賓〈江山無盡〉─多媒體互動展開幕。(圖:國美館)
張光賓〈江山無盡〉─多媒體互動展開幕。(圖:國美館)

張光賓以層層焦墨排點皴排成夢中的達縣,有山、有水、有書屋。

陳永賢曾詢問過光老,〈江山無盡〉一圖的佈局,是否參考了宋、元作品?

得到的回覆是,幼年時的光老常赤腳踩在土地上,加上經常夢見家鄉的山,懷念之餘,便試圖畫下小時候的記憶。

陳永賢向張光賓學習水墨與中國藝術史,他表示,光老為人和善,沒有發過脾氣,不太會限制學生的想法,跟晚輩的相處心態相當開放,也不願與兒子媳婦住在一起,「他說不要打擾年輕人的生活。」

當自己將去英國學習多媒體時,「我以為光老會反對,因為我學的是傳統水墨,但老師握住我的手,告訴我四個字,『快去快回』。」

國美館首見 AI 多媒體互動

本次負責〈江山無盡〉多媒體互動設計的當若科技,多年前即與張光賓作品有所互動,創辦人王伯宇表示,此次互動展主要呈現張光賓對家鄉的記憶,取材〈江山無盡〉的山巒形貌,以 AI 進行演算搭配近景、中景、遠景,並與原作交相互映。

張光賓-江山無盡展 (YT頻道:王相評)

「這個作品難在要模擬老師的畫作,因為老師的皴法有字的氣,要用電腦做出來,是最大的挑戰。」

他表示,讓皴法有流動感,對 AI 演算是大難題,也與過往僅使用 VR 來創造意境不同。光是測試觀畫經驗,就多達七十次。

國美館近年陸續推動藝術與科技的跨域結合,並完成互動體驗的開發,從林玉山〈蓮池〉、李明則〈左營蓮池潭〉、黃土水〈水牛群像〉等,多以擴增實境、虛擬實境、混合實境為主,較少使用 AI 運算,張光賓〈江山無盡〉為第一件 AI 演算作品,「張光賓〈江山無盡〉─多媒體互動展」小而美,國美館歡迎民眾前來體驗。

↙ Share ↙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