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2021 年 3 月 24 日,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國立台灣美術館長梁永斐共同宣布,「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展開試營運,自 3 月 10 日起開始線上預約參觀,首檔展覽包括「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台灣攝影首篇(1869-1949)」、「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跨・交・通」,2 天內即報名額滿,反應熱烈。
攝影界 27 年的等待
經歷玻璃版、賽璐璐版底片、銀鹽照片、底片等不同時期,全球已經設立超過 150 間以上的攝影博物館。台灣攝影界前輩如張蒼松、張美陵、簡永彬、張照堂、莊靈等人,在1994 年呼籲成立國家攝影博物館。
2007 年 6 月,攝影界自行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推動成立籌備處」,隔年再成立「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
行政院文建會 2012 年改制為文化部,攝影界訴求獲得正式回應,並開始搶救散失各地的早期攝影作品,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開幕典禮上,蕭宗煌也代表文化部長李永得向前輩攝影家表達敬意。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目前典藏已經超過 1 萬 1 千件,現任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諮詢委員的張蒼松期許,遺留國外的珍貴攝影作品因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成立,也能陸續回台。
國美館長梁永斐表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未來除舉辦展覽,也將聯合社區、異業結盟,將台灣珍藏作品推向國際。
首檔預展|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台灣攝影首篇(1869-1949)
預展時間:即日起至 2021 年 4 月 18 日(採線上預約制)
正式展出: 2021 年 4 月 20 日 至 8 月 1 日
展覽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301、302、303、305 展覽室
該展由林宏璋策展,超過 600 幅珍稀的早期台灣影像,攝影師包括聖朱利安.愛德華茲(St.Julian Hugh Edwards)、約翰.湯姆生、賴阿芳(Lai Afong)等,讓民眾可以更理解 19 世紀初鏡頭下的台灣。
本次展出還有數本寫真帖,隱含著多重的殖民、觀者的角力關係,如甲午戰爭後出版的《台灣和澎湖群島的回憶》(1896),以旁觀者視角呈現清領時期台灣的社會樣貌。
1914年(大正三年)發行的《台灣寫真帖》則記錄了台灣各地的風土民俗。當時全台知名的寫真館包括二我寫真館(鹿港)、林寫真館(台中)、金淼寫真舘(楊梅)等,呈現了殖民政權治理下的攝影視角。
而戰後台灣的第一代攝影家,如:郎靜山、彭瑞麟、鄧南光、洪孔達、張才、李鳴鵰等,攝影作品則萌發了具有自我意識的攝影觀察。
該展邀請 9 位當代攝影家,包括:陳敬寶、高俊宏、張乾琦、曹良賓、梁廷毓、陳飛豪、NIJ鬼島踏查日記、莊吳斌(新加坡影像研究學者)、菲律賓藝術家希林.施諾(Shireen Seno),以「藝術研究」計畫角度,為應展覽脈絡,並進行補遺,非常值得一覽。
首檔預展|塵與時:從宇宙到居所
預展時間:即日起至 2021 年 4 月 18 日(採線上預約制)
正式展出: 2021 年 4 月 20 日 至 7 月 11 日
展覽地點: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201、202、203 展覽室
該展由國際知名英國策展人 David Campany 策展,在全球進行巡迴展覽,台灣為亞洲唯一一站,亦是自 2015 年世界巡迴展以來的終站。
以曼・雷(Man Ray)拍攝杜象的神秘灰塵紀錄照片為引,思考 1 世紀以來攝影與藝術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包含西方攝影史上許多知名的影像創作者與代表作品。
常設展|跨・交・通
「台北館」原為 1937 年落成的「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由渡邊節所設計,為和洋混合風格的「興亞式」建築,簡潔的屋身、趣味的日本裝飾、東方樣式的屋頂塔樓。
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台北支店為二戰前、台灣最後一批的鋼筋混凝土建築,戰後曾移交給「台灣航業公司」和「台灣省公路局」(交通部公路總局前身),作為辦公室;該展陳設了修復的過程。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也發行了 5,000 份的《PHOTOPAPER相紙》,以「旅行」為題,配上「2020全球疫情下的攝影動態回顧」及「台灣攝影場景側記」專欄,民眾可於各大美術館、藝文機構、獨立書店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