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人文藝文欣聞

陳文濱首在港藝舉辦個展 「陶好吾漆」 65 件佳作現身

陳文濱,瓷、漆,《微妙》,63X63公分,2020。(攝影:謝平平)
陳文濱,瓷、漆,《微妙》,63X63公分,2020。(攝影:謝平平)

文/謝平平

知名陶藝家陳文濱終於在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舉行「陶好吾漆—陳文濱創作展」個展,除了許多藏家都愛的陶雕作品,近年嘗試結合天然漆,現場並有難得一見的玉雕作品。台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表示,陳文濱學習精神佳,不只學習玉雕,近年還研究書法,歡迎民眾前來觀賞,並多多支持。

陳文濱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31歲就拿下文建會(今「文化部」)民族工藝獎「雕塑」三等獎,曾入選日、韓工藝大獎;40 歲拿下「大墩美展」的最高榮譽「大墩獎」。

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主任柯丁祺表示,陳文濱堪稱梧棲之光,竟然不曾在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展出過,實在遺憾,所幸首次個展「陶好吾漆」精品盡出,展出陶、瓷、木、銅、玉、漆與書法、繪畫等多種不同媒材,共 65 件。

樂天市場 國際通運

台灣美術文化交流協會創會長洪義濱指出,陳文濱陶器的器型多變,扁、長皆有,但就是沒有圓形,「因爲他是採『手擠胚』方式完成。」手擠胚以泥土打底、以泥條或泥片往上堆疊出高度,再以工具拍打成型,手感與經驗必須相當老道,與使用轆轤的手拉胚不同。

他表示,2002年,豐原漆藝館成立,在陶器上刷漆成了中部藝術界的一種風氣。陳文濱也向漆藝大師賴高山、賴作明父子學習天然漆的使用與技巧。

陳文濱,柴燒、陶,《持善鍾馗》,24X24X37公分,2015。(攝影:謝平平)
陳文濱,柴燒、陶,《持善鍾馗》,24X24X37公分,2015。(攝影:謝平平)

學習精進不停,洪義濱表示,從現場陶雕作品、柴燒作品就能看出陳文濱是要求很高的藝術家。他解釋,瓶身上的觀音像,從額頭到下巴都有一定的尺寸比例,觀音像看來莊嚴神聖。

「柴燒作品的紅色,大家燒出來都不同,有的是琉璃瓦式的紅,但他燒出來的『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紅色,十分耐看,我很佩服。」他也稱讚陳文濱的篆刻以齊白石為模範,講求樸實雅緻。

陳文濱,銅、漆,《持蓮》,24X24X56公分,2021。(攝影:謝平平)
陳文濱,銅、漆,《持蓮》,24X24X56公分,2021。(攝影:謝平平)

陳文濱表示,早期創作以陶刻為主,與賴作明學習漆器技藝後,漆、陶互相輝映,陶雕漆器作品順應而生。之後再與外埔的赤腳陶藝大師陳金成學習手擠胚塑型技巧,並導入應用美術,陶塑創作漸漸有自己的風格。

「陶好吾漆」現場展出作品年份,約從 2000 年至 2021 年,初期陶雕作品有 18 羅漢、數珠菩薩等,應用陶雕技巧從人物型式創作、紋飾、花鳥、圖騰、山水技法都有。

我餓了!趕緊來點吃的 ⋯⋯

現場還有大型的《雙喜筊杯》創作,他表示,民眾要求得上上籤,需要運氣,如能定型化,筊杯正反各寫上「喜」字,無論如何擺設,民眾都能看到美好結果,喜慶氛圍就不被信仰影響。

陳文濱表示,創作是寂寞的,個展名稱的諧音是自己對妻子多年支持與容忍的感激之情,另一方面也彰顯該展以「陶」「漆」為兩大創作主軸。

他也提到,自己生在梧棲,但位於清水的港區藝術中心動土時,他人也在現場,「因為我老婆娘家就在對面」,可見緣分極深。

「陶好吾漆—陳文濱創作展」佳品盡出,難得一見,即日起將在台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展出至 2021 年 11 月 28 日。

知名陶藝家陳文濱在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舉行「陶好吾漆」個展。(攝影:謝平平)
知名陶藝家陳文濱在臺中市港區藝術中心舉行「陶好吾漆」個展。(攝影:謝平平)
陳文濱,木、銅、漆,《門當戶對》,2021。(攝影:謝平平)
陳文濱,木、銅、漆,《門當戶對》,2021。(攝影:謝平平)
陳文濱,陶,《喜上眉梢》,60X60 公分,2007。(攝影:謝平平)
陳文濱,陶,《喜上眉梢》,60X60 公分,2007。(攝影:謝平平)
「陶好吾漆」開幕現場,貴賓雲集,前排左起前國立歷史博物館主任秘書徐天福、台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陳文濱,右一為台灣美術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洪義濱。(圖:台中文建繪)
「陶好吾漆」開幕現場,貴賓雲集,前排左起前國立歷史博物館主任秘書徐天福、台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陳文濱,右一為台灣美術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洪義濱。(圖:台中文建繪)

↙ Share ↙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