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台中國家歌劇院今年「遇見巨人」系列特別邀請江之翠劇場演出「行過洛津」,該作品巧妙改編施叔青小說《行過洛津》,導演陳煜典以左右雙舞台呈現南管戲、現代劇場,南管樂器則從後場移到中間,讓民眾清楚見到傳統戲曲中音樂與演員的配合。該戲曾在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連演 21 場,對於喜愛傳統戲曲或者小說的觀眾而言,應該都不會失望。
國家文藝獎得主施叔青出生於鹿港,《行過洛津》以泉州「七子戲」班(現稱梨園戲,台灣則稱南管戲)男旦許情三次渡海到鹿港的所見所聞,描述清時鹿港的生活樣貌,更帶到鹿港伊始的萬商雲集到最後繁華謝盡,為其「臺灣三部曲」的首部曲。
2003 年出版後,小說中的「七子戲」班引起了以「南管戲」結合現代劇場為表演主體的江之翠劇場極大興趣。
南管地位崇高 來自皇帝的喜愛
「七子戲」又稱「小梨園」,是由年紀較小的童子搬演,在清朝相當受到歡迎,成年人演出的稱為「梨園戲」,台灣多以「南管戲」稱呼。
不過,台灣的「南管戲」還包括了今已少見的高甲戲,因其與梨園戲皆以南管為配樂,再說詳細點,過去的皮影戲、布袋戲也都曾以南管為配樂。
與採用鑼鼓、嗩吶等多種樂器的北管相較,南管較為安靜;康熙皇帝非常喜愛這項泉州保存的千年古樂,賜予「御前清客」封號,地位崇高。
而南管是如何傳入台灣的呢?
清時的台南、鹿港、艋舺等地都因港闊水深,成為萬商雲集之處,而鹿港因為可以直航泉州,該地興盛的南管也就此傳入鹿港,小說的前半段描述了鹿港當年酒肆、館閣林立,娛樂活動很多。
不過,當時的南管只有音樂或演唱,並沒有戲劇,因為演戲地位不高,因此很難被南管館閣所接受。
加入戲劇的南管戲
日治時期,歌仔戲大行其道,南管戲僅保存於鹿港、福興等地; 1949 年之後,唱片業興盛,絲竹管樂更不被民眾重視。
1979 年,鹿港「聚英社」首次演出「陳三五娘」,造成轟動,不但打破階級藩籬,也吸引學者許常惠、企業家辜偉甫的關注。
至今鹿港當地仍有許多民眾會演奏南管,但「南管戲」則多見於江之翠劇場。2017 ,江之翠劇場製作「行過洛津」,在鹿港龍山寺演出,效果極佳。後來更受邀到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表演,今年則首次在台中歌劇院演出。
「行過洛津」如何呈現鹿港風華
「洛津」是鹿港舊名,依文史工作者李宗學的說法,是文人為鹿港起的雅名,以「洛」代替「鹿」,而「津」也是港口之意,以其代之。
該劇劇本由曾拿下「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文藝創作獎」舞台劇劇本、傳統戲劇劇本等獎項的吳明倫改編,面對小說內容的博雜,她以男旦許情為主線,以其視角帶領觀眾走進上階層社會的暗黑面,兼而穿插著小人物的生活樣貌。
飾演許情的廖家輝私下是個陽光大男孩,他表示,過去曾受學過京劇、芭蕾舞等訓練,但遇到梨園戲「通通打掉」,從科步學起。尤其嗓音部分,更是經常被糾正,慢慢才找到自己與老師可以接受的南音;他也針對「使目箭」加強練習,就是希望能達到小說中描述的效果。
該劇也呈現了戲班來演出「陳三五娘」的劇目,例如經典的「益春留傘」,由資深傳統組團員魏美慧(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兼職講師)、陳彥希擔綱演出。製作人劉宛頤表示,梨園戲有幾大特色,觀眾都可在戲中看到。
陳煜典雖然出身現代劇場,但他在鋪排此戲時,特意讓梨園戲與現代劇場清楚分隔,而不是一幕幕穿插輪上,劇情脈絡交代清楚,又能同時體會純正的梨園戲演出,他表示,南管在鹿港的改變並不大,透過南管貫穿全場,幾乎就能體會百年前的鹿港風華。
江之翠劇場經營南管戲多年,近年獲得台新藝術獎首獎肯定,台中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行過洛津」是該院首次策劃的南管戲曲節目,將以往大戶人家中近距離觀賞的精緻劇種帶到歌劇院,讓民眾一睹梨園戲的細膩,從手部到眼神,「無一不是藝術。」
演出資訊
時間:2021 年 12 月 11、12日,下午 14:30 ,共二場。全長約 90 分鐘,無中場休息。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參考論文|鹿港聚英社南管戲之演出及〈益春留傘〉身段之探討,施瑞樓,2012,師範大學台文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