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人誌

一把刀、一方石凸歸台灣—篆刻家杜其東的傳奇人生

台南知名篆刻家杜其東。(圖:台中文建繪)
台南知名篆刻家杜其東。(圖:台中文建繪)

文/謝平平

書生形象一般文弱為多,但篆刻名家杜其東卻是個例外,學富五車、作品細緻但為人卻透出一股霸氣。他的書法篆刻之路有如郭靖習武,雖非來自武當、少林等宗派,但一路都有奇人指點,高中時期已經遍覽藏家手上的書畫、器物,眼界大開。

而立之年,他辭掉建築師事務所的工作,轉以書法、篆刻維生,先後拿下臺南美展、大墩美展、全國美展的第一名、第二名與第三名,擁有台南美展永久免審查資格,是台南大學目前唯一頒授「高級書法教師」的書法家。在沒有師承的情況下,杜其東屢屢拿下大獎,為其實力做了證明。

而他的另一秘技是「篆刻日記」,用一把刀、一方石紀錄著各地旅遊行程,使其作品散發著勃勃生氣。

杜其東篆刻作品。(圖:謝平平)
杜其東篆刻作品。(圖:謝平平)

放棄讀書的模範生

杜其東從小愛讀書、畫畫,但因國中打罵教育,從此對讀書極反感,「最高紀錄一天被藤條打了 214 下,我永遠記得。」不願再拿起課本的他卻被課本上一張隸書照片深深吸引,國三畢業的暑假,他剪下報上大大小小的隸書字體,依照筆畫排序,手工自製隸書小字典,每日反覆練習。

進入台南高工就讀,他想都不想就加入書法社,沒想到不到一個月,就被學長挖到管樂社,「你要學書法,我教你就好了。」這位自信滿滿的學長原來是書法社前社長,也是當今書法家杜建忠。

從此,杜其東的學習之路多了學長可以指點,他從東漢隸書〈乙瑛碑〉入手,以帖為師,每晚睡前必定細細讀帖。

當時的他只是剛接觸書法的工科背景學生,渾然不知自己的未來將與書法相伴一生。

高三自習篆刻 後用篆刻寫日記

書法作品需要鈐印,許多書法家是委託他人刻印。高三時,南華筆莊林老闆見這小伙子對書法藝術如此專注,建議他不妨自己刻印,如同明、清文人。

「石頭買回家後,我才想到根本不知怎麼刻。」杜其東先以圓規亂刺一氣,後來又託兄長找尋 CNC 車床不要的針頭,讓他實驗。說起這段熱血往事,他忍不住哈哈大笑。

當時發行的《印林》雙月刊對他影響極大,該刊報導吳昌碩、吳讓之、齊白石、陳師曾等名家篆刻作品,被二岸印人譽為中國近代篆刻發展史的最佳史料,當時也是台灣篆刻蓬勃發展之時;杜其東的投稿常獲編輯青睞,刊載於該刊「競刻園地」。

篆刻與書法相比,後者對他有更深的意義。

杜其東的篆刻札記將書法與篆刻合為一體,讀之頗有感。(圖片提供:杜其東)
杜其東的篆刻札記將書法與篆刻合為一體,讀之頗有感。(圖片提供:杜其東)

外出旅遊時,他刻印、妻子王雯麗(水彩畫家)寫生,記下沿途美景、奇人異事、人生感悟,其樂融融,杜其東手中的筆也逐漸變成了篆刻刀,隨他二人遊走四方。

因為工科人,杜其東習慣了高效率,出遊時要刻幾方印,心中都已有盤算。一次,赴中國隴南遊玩時,一日拉車時間達五、六小時,預計要完成的篆刻日記遲遲沒有進度,他乾脆在車上刻起印章。久而久之,竟成了獨門絕技,車上、船上、站著、坐著,他都能刻印,作品十分生活化。

工作室中有一盒珍藏多年的篆刻作品,是廿三年前,他隨藝姿舞團(現更名藝姿舞集)與其創辦人郭玲娟前往義大利演出的旅讀心得。隨手拿起一方印石,邊款為「薩丁尼亞島留有許多史前遺跡最早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西元前二七OO年OZIERI文化其墓確中常見各式牛頭形狀」,3 公分的印石面上刻著牛頭九宮格,各式各樣的牛頭,盒中每一方印石都是他對義大利的觀察,令人愛不釋手。

杜其東廿三年前曾隨藝術團赴義大利演出,完成一整盒箱精細的篆刻日記。(圖:謝平平)
杜其東廿三年前曾隨藝姿舞團(現更名藝姿舞集)赴義大利演出,完成一整盒箱精細的篆刻日記。(圖:謝平平)

不與今人鬥氣 要與古人爭鋒

去年,他與妻子同赴杉林溪遊玩,杜其東信手捻來,畫下自己與妻子的模樣,用筆嫻熟。原來他還曾經拜林若瑜(樵仙)為師。

林若瑜出身板橋林家,雍容大度,曾與海上畫派唐雲、渡海三大家溥心畬學畫,畫風清逸;杜其東又從老師處識得許多大師風範。雖然已十五年不再作畫,但從線條輪廓中,仍可看出當年曾下過一番苦功。

杜其東在2021 全國美展之銅獎作品「壽而康」局部。(圖:杜其東)
杜其東在2021 全國美展之銅獎作品「壽而康」局部。(圖:杜其東)

在自學路上,還有一位關鍵人物不能不提—蔣光強。蔣光強不僅是補習班數學名師,也是收藏家。杜其東與他的緣分亦是由杜建忠所牽起。杜建忠在補習班認識蔣光強,師生二人因藝術投緣,發展出私下的深厚情誼,杜其東也因此到老師家經常看畫。

蔣光強每二個月就會找杜建忠、杜其東來賞畫、討論,也對他們的書法作品進行點評。「老師通常不打電話找我們,但有一天,他突然主動打來,找我們去看畫。」到了老師家,杜其東才知道原來要看的是老師新近收藏的唐代懷素〈自敘帖〉綠天庵本的明代拓本。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唐代懷素〈自敘帖〉為「國寶」等級文物,但究竟是臨摹還是仿作,與其他版本是何關係?擁有國際書畫鑑定證照的傅申、學者李郁周與王裕民等人都持不同看法,書界大老張光賓曾自費舉辦研討會,十年之間爭論不斷。

蔣光強認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之墨蹟本,行氣下斜、前後筆法不一,「浮躁之氣,顯然可見」,與高僧應具的沈穩學養相差甚大,且落款的時間書寫習慣亦與唐人不符。聽著老師對墨蹟本、綠天庵本的比較,人在台南的杜其東彷彿也參與了這場書界的「華山論劍」。

蔣光強對二名學生評價不一,他認為杜其東有成為地方藝術家的實力,但若要名霸一方,則需再加把勁,「更重要的是,他勉勵我,不與今人鬥氣,要與古人爭鋒。」這句話也成為他一生奉行的圭臬。

厚積薄發是為自創品牌

杜其東刻苦用功,年輕時鞭策自己一年半就要舉行一次個展,但要在短時間內拿出質量俱佳作品,並不簡單,他透露,秘訣就是「一次到位」,而非一次次微調改正。

「如果我要寫第二張,鋪排方式也會不同,那會是另一張創作。」

杜其東筆下的十二生肖造型樸拙,但表情稚趣。(翻攝:謝平平)
杜其東,十二生肖篆刻作品,造型樸拙,表情稚趣。(翻攝:謝平平)

書法名家黃宗義曾以「無印良品」形容杜其東,意思是任何書法、篆刻的要求,都難不倒他,不只書法、篆刻,陶藝也是他的興趣之一,櫃中的茶倉小巧精細,擺在石材間,充滿意趣。

雖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在研究書法、篆刻上,但杜其東不認為書法該練好練滿,以追求某派極致為目地,他認為,臨、摹、刻、描都是為了厚積而薄發,藝術應與時代結合,今日書家須賦予作品時代新義,而非滿足於當古人的分身,才能名留青史。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