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大時代人文精選文章藝文報導

「進步時代-台中文協的美術力」 國美館展出至620


文/謝平平

2021年是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的一百周年紀念,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在 3 月 20 日起,隆重推出年度研究策劃展「進步時代—台中文協的美術力」,以台灣文化協會在日治時期帶起的文化啟蒙,梳理台灣美術百年運動,該展將展至 2021 年 6 月 20 日。

備糧|居家生活好幫手
李石樵,〈楊肇嘉氏之家族〉,1936,油彩、畫布,179X226 公分。私人收藏。(圖:國美館)
李石樵,〈楊肇嘉氏之家族〉,1936,油彩、畫布,179X226 公分。私人收藏。(圖:國美館)

「進步時代—台中文協的美術力」主軸為台中文協成員與台灣美術家之間的交遊互動,由國美館助理研究員林振莖策劃,共分 4 個子題—

  • 殖民統治下消失的新文展—李石樵〈楊肇嘉氏之家族〉
  • 藝術家背後有力的支持者
  • 嫁接民族運動與美術的橋樑
  • 文化發電機:中央書局與台灣美術的關係—將日治時期的文化藝術如何影響社會運動

1933年(昭和八年)5月13日,顏水龍於台中圖書館舉辦留歐作品展覽會。(圖:林獻堂博物館)
1933年(昭和八年)5月13日,顏水龍於台中圖書館舉辦留歐作品展覽會。(圖:林獻堂博物館)

提供新研究視角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當年富商仕紳也身兼藝術贊助者,如:林獻堂、楊肇嘉、蔡培火、賴和等。他們在成立文協後,與台灣美術發展有著直接的連帶關係。

相對於學者過往多以官辦美展「台府展」作為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研究角度,「進步時代—台中文協的美術力」提供了從台灣本土出發的新角度,並側重中部發展延伸出來的台灣藝術史,以突顯台灣文化主體性。

肚子餓了嗎?
楊肇嘉、張星建、張星賢夫婦及吳天賞於六然居客廳合影。(圖:六然居資料室)
楊肇嘉、張星建、張星賢夫婦及吳天賞於六然居客廳合影。(圖:六然居資料室)

瞭解日治時代的台灣美術運動

「進步時代—台中文協的美術力」與國美館 3 月推出的「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是民眾瞭解日治時期台灣文化運動的二大特展,綜合了戰後台灣藝術發展與海外收藏行動的不同視野。

梁永斐表示,透過台灣美術的百年回顧,可以作為下一個起點的啟蒙,也為今年於全台各地起跑的文協百周年紀念活動暖身。

(左起)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梁晋誌、黃河清(藝術家黃歌川家屬)、呂學偉(台灣畫收藏家呂雲麟家屬)、明台高中副校長林承俊、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文化部長李永得、國美館梁永斐、陳子智(藝術家陳植棋家屬)、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黃秋菊(藝術家張萬傳家屬)、策展人林振莖。(圖:國美館)
(左起)文化部藝術發展司長梁晋誌、黃河清(藝術家黃歌川家屬)、呂學偉(台灣畫收藏家呂雲麟家屬)、明台高中副校長林承俊、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文化部長李永得、國美館館長梁永斐、陳子智(藝術家陳植棋家屬)、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黃秋菊(藝術家張萬傳家屬)、策展人林振莖。(圖:國美館)

台中文協的美術力

「進步時代—台中文協的美術力」共展出 159 件作品,其中包括繪畫 46 件、雕塑 5 件、攝影 30 件,以及書信、手稿、日記 等相關文獻 78 件。

參展藝術家包括:李石樵、陳植棋、陳澄波、顏水龍、郭雪湖、楊啟東、陳夏雨、林玉山、陳進、廖繼春、楊三郎、李梅樹、林之助等共 13 位。

郭雪湖〈萊園春色〉。(圖:國美館)
郭雪湖〈萊園春色〉。(圖:國美館)

現場同時展出難得一見的林獻堂手寫本日記,他在 1927 至 1928 年與 2 位兒子在歐美旅遊,並寫下所見所聞,此外,手稿內容也記下了當年的在地仕紳如何以中央書局作為展演及聯絡中心,與藝術家亦師亦友的情誼。

從籌辦刊物、聚會講談、資助藝術家等具體行動,來支持文化活動,帶有民族認同的強烈情感和文化向上的積極意義。

延伸閱讀:人物篇|成立中央書局者,何許人也?

陳夏雨,〈農夫〉。(圖:國美館)
陳夏雨,〈農夫〉。(圖:國美館)

展覽串連台中藝文地圖

國美館也將搭配展覽,同時推出「文化來運動,藝術在城市:行旅台中文協百年」台中城區系列展演活動。

中央書局、林獻堂博物館、狂夢藝術劇團、獨立書店與梓書房、新手書店、台中文史復興組合、台中市影視發展基金會、元氣唱片行等,共同舉辦電影放映會、走讀行旅、當代劇團跨域展演等 21 場活動,與觀眾重溫台灣燦爛的沙龍年代,也延續文協當年「文化向上」精神及獨特的野根性。

↙ Share ↙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