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如果)畫不好畫,日子苦到沒地方住,住在倉庫我都很快樂。」台灣前輩藝術家陳銀輝(1931-)在紀錄片中回憶,自己當年將費用都拿去買顏料、紙筆,生活困頓,就借住系上無窗倉庫中。婚後,太太楊淑貞也隨他住倉庫,講到那段日子,二人一點也不以為苦。
國立台灣美術館為使民眾對台灣前輩藝術家有所認識,之前已出版相關專書,並製成線上電子檔,可供民眾瀏覽,館長梁永斐去年上任後,積極推動台灣資深藝術家的史料研究及個展規劃。
陳銀輝(1931-)是台灣戰後的第一代西畫畫家,創作之餘也從事教育,從師範大學退休後,捐出自己的退休金,成立獎學金。該展開幕時,文化部部長李永得表示,陳銀輝創作不輟,也沒忘記培養年輕畫家,無私的精神一步步把台灣的藝文發展,推往向前,著實不易。
開幕當日,由國美館梁永斐主持,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立法委員黃國書、立法委員張廖萬堅、陳銀輝大弟子蘇憲法(台南美術館董事長)、藝術家謝理法等人皆到場祝賀。
梁永斐表示,「人生朝露,藝術千秋」該展不只表達了對台灣前輩藝術家的最高尊崇,最重要的意義是體現藝術價值及文化傳承,陳銀輝炫爛的一生不乏滋養出許多台灣藝術家,也將藝術化為永恆,他透露,2022 年,國美館將再辦理 100 歲藝術家的大型展覽。蔡其昌也允諾,未來將持續推動相關政策。
今年特別策劃「取色賦形.捨像傳神—陳銀輝90藝術歷程」展覽,由廖仁義(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劉碧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二位黃金拍檔共同策展,共展出陳銀輝於 1959 — 2021年創作的油畫作品,計 150 餘件。
並依照創作時期分為深情的色彩、抽象的視點、流動的線條、重疊的視域、時間的光影、詩意的敘事、生命的意境等七個系列。
家道中落 遇良師席德進、吳學讓
在國美版出版、倪朝龍執筆的《美術家傳記叢書—畫道・行者陳銀輝》一書中,提到陳銀輝出生在嘉義,母親是大家閨秀,讀書、刺繡、持家無一不能,陳家家境殷實,曾捐地建立鹿草國小,但因父親擔任保正(村長),因村人糾紛,為人作保,賠上祖產,從此家道中落,全家從鹿草遷居到嘉義市;也因此陳銀輝能遇到伯樂。
或許是基因的關係,陳銀輝從小就愛畫畫,也很會讀書,考上當時的明星學校嘉義中學,六年期間,遇到席德進、吳學讓教課,二人對陳銀輝另眼相看,時常為他進行課後指導,並分享創作理念。
一心想念藝術的陳銀輝放棄了台灣大學工學院,進入當時師資甚佳的台灣師範學院藝術系就讀,他知道自己是鄉下來的孩子,課後將時間都用在臨摹、看畫、寫生上,「鄉下來的孩子,別人 下一分努力,你必須用兩分、三分的心血。」
等待升等的日子
陳銀輝的薪資都花在畫畫的材料上,結婚後還住在系上倉庫,沒有窗戶,空間又小,晚上把畫、畫架挪走,鋪上棉被倒頭就睡,夫妻二人都愛畫畫,倒也其樂融融。但其他助教都陸續升等了,陳銀輝卻還只是個小助教,白天要管理倉庫中畫的畫架、畫框,還要幫忙教授算成績、點名、端茶、跑腿等,令他十分煩愁,幾次想要放棄。
幸賴林玉山、楊三郎的鼓勵,他才沒有放棄,並在 1966 年舉辦首次個展,後來也順利升等,教育英才,桃李滿天下,2008 年更獲頒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名譽教授。
國美館表示,自1950年代至今,陳銀輝創作不怠,從油畫、水彩畫、油性粉彩畫、素描等,這次「取色賦形.捨像傳神-陳銀輝90藝術歷程」完整呈現了陳銀輝離開傳統,走向現代的歷程。
「取色賦形.捨像傳神—陳銀輝 90 藝術歷程」
時間|~ 至 2021 年 10 月 3 日
地點|國立台灣美術館( 點此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