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新北淡水「滬尾湖南勇古墓」在 2008 年公告為市定古蹟,在淡水地方人士殷殷期盼下,修復完成,變身滬尾「湖南勇古蹟園」,將自 12 月 1 日起,對外開放。
清末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後,法國調兵遣將繼續攻打越南,越南被迫承認法國為自己的保護國,法軍據此要求清軍退出越南境地;因故惹出戰端,中法再次槓上後,不僅福建,台灣也成了主戰場。
台灣不只劉銘傳,還有一位抗法大將孫開華
1884 年,法軍攻入基隆市區,劉銘傳(安徽人,帶領淮軍)調兵鎮守淡水河口,避免法軍長驅直入台北城。雙方攻防激烈,戰事長達半年,法軍雖曾逼得清軍節節敗退,但因基隆地形與清朝調來湖南鄉勇達 6 千人,法軍始終未能攻下台北城。
中法雙方在滬尾(淡水)街上展開激烈對戰,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湖南人)囑人預先埋伏在滬尾街的三個方向,攔截準備進入滬尾的法軍,雙方近身肉搏大戰,法軍大敗撤回軍艦,此役也讓法軍重新認識中國用兵的神勇。
墓碑上的「擢勝左營」是指?
清軍在滬尾之戰也傷亡不少,「湖南勇古蹟園」內存有湖南兵勇古墓六座、觀音山石墓碑六方,除了名字、出生地之外,碑首上還刻有「擢勝左營」字樣。
「擢勝營」為孫開華所帶領的軍隊,隸屬左宗棠的「楚軍」體系,驍勇善戰,平定清末不少亂局。該營約 2,525 人,分為前、後、左、右、中五營,因台灣牡丹社事件(1874)來到台灣,並陸續到東部開山撫番。其中,中營、左營為新建基隆沙灣礮台、改建滬尾舊有露天礮隄後新編的鄉勇軍(1880年)。
台灣蘇澳、花蓮、台東等處,都有這支湖南軍隊的影子,期間「擢勝營」曾調回泉州,但在中法大戰時,又調到台灣,大敗法軍,後再因與劉銘傳「淮軍」有所衝突,離開台灣。
湖南勇古蹟園也是史前遺跡
「湖南勇古蹟園」位於淡水中正東路與竿蓁一街交叉口,墓區面積約 218 坪(721 平方公尺),依據中研院史語所《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調查結果,該處為距今 3500 年以上的竿蓁林遺址,屬於「訊塘埔文化」(4500-3500B.P.),甚至採集到更早的「大坌坑文化」晚期(5000-4500B.P.)的粗細砂陶、凹石等史前遺物,見證淡水長久以來的文化發展。
淡古館長柏麗梅表示,滬尾湖南勇古墓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今年特別向文化部爭取「再造歷史現場專案計畫-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歷史場域重現計畫」的過關,保存把考古遺址,其腹地也擁有回饋社會大眾的使用潛力,讓文化與發展能併存,完整傳承給下一個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