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謝平平
新北市定古蹟「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有座百年水管頭,是日人佔領台灣後,首先設置的自來水系統示範點,為 1898 年左右,之後的 20 年間,日人在全台都市區域設立了 16 座現代自來水系統,走向現代化。
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衛生條件差,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開鑿深井,深層地下水自然湧出,稱為「自來水」,供公眾使用乾淨的水洗漱,減少疫病。
台灣邁向現代的公共衛生系統
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政府,首批渡海準備接收台灣的日軍登陸後,因衛生條件不佳,多人死亡,日本於是開始設計全台「自來水」系統。
基隆與淡水是首批設置自來水系統的地區,淡水的自來水源於大屯山麓,天然地下水源終年不斷,「滬尾水道」也被稱為台灣第一自來水道。當年的自來水系統包括了雙峻頭水源地(今為淡水湧泉淨水場)、水閥室及三民街消火栓三個部分,現為市定古蹟。
・・・・・・
日人在淡水協興街(今重建街)、元吉街(今清水街)等處建有水管頭(消防栓),讓台灣民眾也能取用自來水,杜絕瘧疾、鼠疫等重大傳染病,兼具消防功能。
關稅務司官邸(小白宮)的水管頭原位於三民路,長 31 公分,寬 31 公分,高 88 公分,底座為八邊形,整體造形類似郵筒,因此也稱「郵筒型立式消火栓」,是台灣早年自來水發展史的見證。
小白宮如今已是三級古蹟,淡古館長柏麗梅表示,目前古蹟群的防疫措施全面升級,館每日皆有專人定時清潔打掃,入館前需量額溫,超過37.5度的民眾不能入館,入口處備有酒精供民眾消毒;而滬水一方的「積木共和國」則暫停開放,歡迎民眾有空來看走走,防疫不妨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