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人誌精選文章

黃金十年—台灣醫療接軌國際舞台的重要推手 張錦文

張錦文(1934-2012)對醫院的了解是從馬偕醫院開始,在美國學到醫院管理的專業,於長庚醫院大展長才,最後雙袖清風的離開了長庚。

文‧謝平平

醫療一直是台灣增加國際能見度的重要產業,而台灣醫療從日據時代的小型醫院,快速站上了國際舞台,長庚紀念醫院是重要里程碑。除了企業家王永慶的遠見,主持醫院管理的張錦文更是功不可沒。

張錦文(1934-2012)對醫院的了解是從馬偕醫院開始,在美國學到醫院管理的專業,於長庚醫院大展長才,最後雙袖清風的離開了長庚。之後除協助國家進行醫療外交,也幫助不少企業建立大型醫院,如新光醫院、奇美醫院、成大醫院等,形成目前台灣醫療的雛形。

台灣醫院的電話預約看診、建立院內感染控制制度、加護病房、燒燙傷病房、醫院電腦化等,甚至於「生命線」、「張老師」專線的成立,都是張錦文一手開創(部分與羅慧夫共同創立)。

樂天市場 國際通運

足智多謀的孩子 差點失學

嘉義布袋是張錦文的出生地,他是家中第 13 個小孩,從小就要幫忙養蚵、曬鹽、捕魚、臨時工,貼補家用。

因家中無人識字,人高馬大的張錦文差點錯過小學註冊日,好在他與自己的姪子年紀相仿,三哥在送孩子入學時,突然想起來,么弟也該上學了。

張錦文會玩又會讀書,曾經擔任樂隊指揮,才氣過人,膽氣也過人。他敢與全校最兇的老師打交道,獲得另外指導英文的機會;大學聯考雖因臨時轉組,聯考失利,但他利用當兵的空餘時間苦讀,最後考上第一志願台大商學系。

當時一般家庭經濟都不佳,即使考上大學,也買不起昂貴的原文書。上課沒有課本,就沒辦法上課。張錦文出面與影印店打交道,用便宜的價格印製課本,雖然解決同學難題,卻惹怒教務處,準備嚴加懲處。

張錦文找到校長錢思亮,表示窮人家的小孩買不起貴鬆鬆的原文書,只能如此,再次化險為夷。

我餓了!趕緊來點吃的 ⋯⋯

小伙子個性豪邁中具遠見

台灣第一個沒有人隨地吐痰的醫院是馬偕醫院的淡水院區。我問他,如何去改變民眾早已熟悉的日常習慣?

張錦文一副理所當然地說,「很簡單啊,你不要放痰盂,民眾看到環境這麼乾淨,都不會去吐痰的。」想想,他當年可是剛服完兵役、大學畢業的小伙子,就能有這種開創性思維,難怪他能為台灣奠定醫學現代化的流程。

當年大學聯考的錄取率為千分之一,又是第一志願台大商學系畢業,張錦文眼睛不但沒有長在頭頂上,反而吃苦耐勞,解決了多項馬偕醫院當年的大問題。

最重要的莫過財務問題,他為馬偕醫院創立的印有流水編號的檢驗單、現金收據等成為台灣醫院的標準流程。

從 3 分鐘開始,淡水中學校史館長蘇文魁說明了馬偕在清朝同治年間,人在中國的馬偕是什麼原因來到了台灣南部,很有趣的一段歷史。(Youtube 頻道:MIT台灣誌官方頻道)

畫出醫院擴建設計圖 嚇壞外國人

1963年,張錦文 29 歲赴密西根大學學習醫務管理,實習完成後,因為優越的表現,讓密西根第二大城的醫院百特歐斯醫院(Butterworth)破例提拔他為副院長,負責管理 13 個部門,並獲得醫院管理首獎。

張錦文知道醫院需要擴建、但募款遇阻後,便利用晚上與假日,到圖書館閱讀醫院建築相關書籍。白天,他拿著一把量尺,到處量測病房、設備尺寸。

半年後,他竟然向院方交出完整的醫院擴建設計圖。董事會聽取報告後,大力贊成,立即通過了擴建方案,張錦文再創紀錄。

長庚醫院(圖:維基百科,Foxy1219 ,CC授權)

眼光前瞻 擘畫長庚醫院成龍頭

經人牽線,王永慶在 1973 年認識了張錦文,雙方一拍即合。張錦文依據他在美國醫院管理的經驗主張,營收較高的急診與門診中心應留在寸土寸金的台北,而擁有大片土地的林口則留給住院使用。

其實,這個主張在當時受到許多台大醫師的反對,但不愧是經營之神的王永慶卻採用了張錦文的意見,讓長庚醫院在未來的發展超越其他公立醫院。

長庚醫院在1976年開幕時,即已購入直線加速器對抗腫瘤。當時台灣其他醫院僅有鈷六十的設備。(示意圖,圖片來源:高雄長庚醫院官網)

醫院的設計由美國SMP事務所設計,帶來的是相當新穎的設計,例如台北門診中心留下大片空地,供汽車迴旋。林口長庚醫院每層樓均留有獨立管線空間,萬一需要改動空間大小或設備,都不會影響正在運作的空間。

此外,醫護專用通道的設計後來也被其他醫院採用。長庚醫院開幕 2 年後,總統蔣經國特別赴長庚醫院參觀,並囑總統謝東閔、嚴家淦前去參觀。

但此時,張錦文逐步退出了長庚集團。1978 年,他遠赴阿拉伯,協助醫療外交,親手建立的兩家醫院都讓沙烏地阿拉伯十分滿意。

1998年,衛生署頒發「一等衛生獎章」,1997年,外交部頒發「外交績優獎章」。2009年,行政院頒發「特殊醫療貢獻獎」,終於為張錦文奉獻的一生做了肯定。

↙ Share ↙
・・

相關文章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