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平平
長年旅法台灣音樂家郭立功(Li-Kung Kuo)今年10月發行新CD「重拾似水年華」,也因此邀請法國鋼琴家 Cédric Lorel 在台北、台中分別舉行「巴黎1920瘋狂年代」音樂會,介紹巴黎在1920年代的音樂文化。
郭立功(Li-Kung Kuo)出生台中,東吳大學音樂系畢業後,負笈法國,於巴黎師範音樂院獲得「最高級演奏家文憑」,並獲「評審一致通過獎(a l’unanimite)」,實力備受肯定。
他也多次受到法國國家廣播電台(France Musique)、法國RCF電台邀請,現場演奏、訪問,並參與法國音樂節的演出。
三度蒞臨台灣的法國鋼琴家 Cédric Lorel (賽德立克・羅瑞爾)13歲進入巴黎市立音樂院(CNR de Paris),成績優異,進入法國高等音樂院(CNSM de Paris)後,鋼琴、和聲、室內樂、伴奏等都拿到「第一獎」文憑,成績優異。
Cédric Lorel 也是著名鋼琴音樂節 La Roque d’ Antheron的駐團音樂家,並擔任巴黎市立音樂院教授、巴黎高等音樂院專職伴奏。
1920 年代的巴黎,是什麼樣子?
郭立功與 Cédric Lorel 這次演出主題以1920年代的巴黎為主,郭立功表示,西洋古典音樂反映了時代社會的變遷、當代思想。
1920年代正值世界第一次大戰(1914-1918)結束,百廢待舉、景氣蕭條,浪漫時期的大編制演出不再,作曲家回到小編制作曲,史特拉溫斯基的《義大利》組曲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誕生。
Cédric Lorel 表示,自己的曾祖父母經歷過這個恐怖的年代,社會終日惶惶不安,「大家都有一種『是否沒有明天』的可怕感覺」,因此盡情享樂。
而此時的法國音樂遇到許多衝擊,除了景氣改變,當時也有許多俄國、美國的音樂家聚集巴黎,藍調爵士音樂、南美音樂大受歡迎,此時的社會高談自由解放,台上台下一同進入了瘋狂的年代。
Cédric Lorel 第三次來到台灣,他表示,在此次演出曲目中,自己特別鍾意拉威爾的給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史特拉溫斯基的《義大利》組曲則有很特別的和聲。
聖桑:第一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此次也將演奏「重拾似水年華」專輯收錄的聖桑第一號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郭立功表示,這首作品融合浪漫派的華麗音群與瑰麗和聲,曲式和他的管風琴交響曲一樣,是2樂章4段的特殊格式,有古典的氣質。
22 日才剛抵達家鄉的郭立功,25 日已在台北舉行過室內樂演出「從巴黎到布拉格」,大獲好評。
29日晚上,他將與Cédric Lorel 在台中國家歌劇院舉行「巴黎1920瘋狂年代」音樂會,全長約 95 分鐘(含中場休息 15 分鐘)。
30日晚上於台北兩廳院的國家演奏廳演出,購票請洽兩廳院,5 張以上可享 8 折優惠,請洽米羅室內樂集。
《曲目》
史特拉溫斯基:《義大利》組曲
聖桑:第一號給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Op.75
拉威爾:給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
普朗克:給小提琴與鋼琴的奏鳴曲、間奏曲
蓋希文/海飛茲:《波吉與貝絲》選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