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謝平平
台灣還保存有許多閩南古厝,有時聽到「台灣十大民宅」、「台灣二十大民宅」,民間傳言應是根據學者李乾朗《台灣十大傳統民居》所列出的十大民宅而定,下面我們來看看有哪十大吧!
台中神岡・筱雲山莊(市定古蹟)
建造時間:清朝同治 5 年(1866)
地點:台中市神岡區三角里大豐路116號
為清朝舉人呂汝修父親為其母而建立的宅第,並聘請廣東才子至此教學,文風鼎盛。(台中市定古蹟)
台中霧峰・林宅(國定二級古蹟)
建造時間:清朝同治元年(1862)
地點:台中市霧峰區民生路42、28號,萊園路91號
霧峰林家在霧峰(阿罩霧)的建築群可分為頂厝、下厝、萊園三大部分,但在 921 大地震受損嚴重。
「頂厝」建造時間為清光緒年間,包括景薰樓、蓉鏡齋(私塾)、頤圃(穀倉與客房)、新厝(林文鳳族支)等,內外共三進,林獻堂亦居於其中一進,為林奠國家族擁有。建造人為林文察之子林朝棟。
「下厝」建造時間為清同治元年,建築為四大厝,以面寬達 11 開間的「宮保第」為標竿。
「萊園」為林允卿為雙親所興建的花園,內有五桂樓、小習池、荔枝島、飛觴醉月亭(歌台)及櫟社廿年紀念碑。
台中潭子・摘星山莊(市定古蹟)
建造時間:清朝同治 10 年(1871)
地點:台中市潭子區潭富路二段 88 號
清朝林其中(昭勇將軍)為當地人,功成名就後,興建此宅,是一座兩進、多護龍的合院建築。至今仍保存完整。
台中神岡・大夫第(國定三級古蹟)
建造時間:清朝光緒元年(1875)
地點:台中市神岡區社口村中山路 600 巷 8 號
神岡大夫第又稱「社口林宅」,是林振芳向吳張家購買舊宅,加以整修後入住,自號「泰孚第」,為四合院格式,內部交趾陶與彩繪頗為可觀。
林振芳因賑災有功,中央授予「中書科中書」與「同知」職銜,二個兒子又陸續考中秀才,因此,「泰孚第」就被當地民眾稱為「大夫第」。
彰化・馬興陳益源大厝(國定三級古蹟)
建造時間:清朝道光 23 年(1843)
地點:彰化縣秀水鄉馬興村益源巷4號
清朝,陳武與弟弟陳舉從廈門渡海,從梧棲登岸,二人到彰化經商,經商成功,開設店舖「益源號」,並買下許多土地。
1821年,陳家到彰化秀水地區開墾,並興建陳益源大厝。
彰化永靖・餘三館(縣定古蹟)
建造時間:清朝光緒 17 年(1891)完工
地點:彰化縣永靖鄉港西村中山路一段 451 巷 2 號
客家人陳智可渡海來台,於彰化永靖定居,後輩陳德耀因為擔任墾首而致富,後代陳義方於同治元年(1862)協助平定戴潮春事件,獲五品頂戴。
陳義方長子陳有光因捐錢獲得「貢元」的頭銜,在光緒10 年擴建舊宅,「餘三館」於光緒 17 年落成,寓意「多福、多壽、多子」。
台北・林安泰宅
建造時間:清朝乾隆 48 年(1783)落成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濱江街 5 號
1754 年,福建泉州人林欽明由家鄉安西移民到台北,其子林志能於艋舺自創「榮泰行」,因而致富。
「大安」因為是由安溪移民所開墾,早年民眾為紀念家鄉,因而命名為「大安」。 因此,林安泰宅原來位於敦化南路二段、信義路、和平東路之間,為一四合院聚落,原址為台北市大安區四維路 141 號。
1970 年代左右,敦化南路進行拓寬空城,林家古厝經過多方奔走,才得以保存下來,由工務局一一丈量、編號、紀錄,再遷移到今日的中山區。
台北板橋・林本源園邸(國定二級古蹟)
建造時間:清朝咸豐 3 年(1853)落成
地點:新北市板橋區流芳里西門街 9 號
林本源園邸面積 6,054 坪,目前開放的僅有「板橋林家花園」,包括來青閣、月波水榭、定靜堂等,為仿蘇州「留園」設計,也是目前台灣保存最完整的園林。
板橋林家由福建漳州移居到台灣,林本源家族居住處所目前未開放。
桃園大溪・李騰芳宅(國定二級古蹟)
建造時間:清朝咸豐 10 年(1860)
地點:桃園市大溪區月眉里月眉路 34 號
李家祖先為福建漳州詔安人,後代李炳生利用大漢溪的航運,經商致富,其三子李騰芳考上秀才,後中舉人第 21 名,本名「有慶」的李騰芳也因皇帝賜名官章而改名。李騰芳也是台灣少見的客家民宅。
屏東佳冬・蕭宅(國定三級古蹟)
建造時間:清朝咸豐至光緒年間
地點:屏東縣佳冬鄉佳冬村溝渚路 150 號
蕭家是廣東梅縣的客家人,以釀酒致富,後代蕭光明在台南、東港、佳冬一帶從事碾米、染布生意,蕭家遂成佳冬一大家族。
顧及守禦功能的蕭宅成雙「回」字型,是完整的封閉圍龍屋,日軍犯台,該宅曾發揮安全防守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