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一組好茶杯,接著想的是,要好好佈置一番,不管是桌子、桌旗、茶則等,都要上上之選。台灣工藝發展中心鶯歌分館邀請金工、陶藝、藍染等工藝家為講師,帶領學生創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並舉行「茶顏觀色-多媒材茶器物創作聯展」,將展出至 23 日。
台灣工藝發展中心主任許耿修表示,台灣泡茶歷史久,隨著社會美學意識逐步提升,對茶具、茶器等要求愈加細膩、高雅,因此工藝中心開設相關課程,讓學員透過研習,提升技術,並在自我的經驗上迸發新創意。
這次的「茶顏觀色」聯展以多媒材茶器物作為展覽主題。台灣專精銀器製作的藝術家趙丹綺與作品曾獲義大利 Museo degli Argenti 博物館典藏的趙永惠擔任講師,指導有興趣的職人或民眾更進一步的創作,為茶器腦力激盪出精美配件。
例如曾獲2018新世紀琺瑯獎金獎的呂涵育這次以木頭搭配銀器,成為一只溫潤茶壺,茶盤則以錫、琺瑯製成,說明告示上寫著他的心情——如人一樣,不同性格仍能相伴,享受一壺茶的美好時光。
本身從事客製化茶、香道具的魏吉芝也擅長銀器製作,這次她以錫加上布打造獨特的香水外型茶罐,別有巧思。
此外,還有專精於陶瓷複合媒材創作的章格銘與具手拉坯製壺經驗的施景南負責授課。
學員顏家佑近年專注岩礦壺的製作,這次作品以水晶、岩礦土製作的壺與盤表現出大自然的千變萬化。
邱肇琳則以青黛色桌巾象徵著溪水滾滾的秀姑巒溪,以陶、瓷製成的潔白茶具則若挺立溪床上的帝王石,引頸向天高吭生命之歌。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鶯歌多媒材研發分館亦邀請當地藍染老師劉美鈴前來指導,藍染技藝在台灣斷層將近 80 年,以三峽為例,全盛時期曾有 27 家染坊,等於三峽老街就是一條染布街。
近年在三峽、苗栗卓也、南投台灣工藝研究中心都的努力下,藍染在台灣又逐漸復興,從布巾、閩衫、客衫再到桌旗、桌巾等,應用範圍相當廣泛。